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谢众友人

(2009-06-15 17:29:53)
标签:

半夏

书评

文学

评论

贾梦玮

王安忆

余华

莫言

贾平凹

张炜

张承志

杂谈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谢众友人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

半夏/文

贾梦玮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当代文学六国论》上周末到得我手上,花三天时间读完,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我是获益了的。

书名中的所谓“六国”指的是在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王安忆、余华、莫言、贾平凹、张炜、张承志等六位文学大家,贾梦玮先生视他们为“诸侯”,该书以六位为例,采取“挑刺儿”、“找毛病”的方式,试图找寻这“六国”的薄弱环节,以提醒包括作家在内的众人。主编贾梦玮直言:“当代文学的众多诸侯中,大多数、甚至连这‘六国’中也有些注定了是要灭亡的,至于是留是灭,谁灭谁留,不以我的希望为转移,也只能‘走着瞧’。”

当代文学批评影响力越来越小已是不争事实,发自内心的批评越来越少、肉麻的吹捧比比皆是,面对这种不良风气,南京《钟山》杂志社执行主编贾梦玮以《钟山》为阵地,请中国文学评论界黄发有、贺仲明、洪治纲、张光芒、何平、何言宏等评论家评介了中国当代文坛六位重量级作家,这些文字都在《钟山》杂志上刊出,主要包括了“余华的惯性”、“论张承志近期创作及其精神世界”、“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莫言的欲望叙事及其他”、“张炜创作局限论”、“王安忆的精神局限”等几部分内容。

贾梦玮说,批评家面对作家的创作,往往是好话连篇,或是碍于情面,或是“红包批评”,或是互相抬轿,缺乏文学解读、鉴赏、批评的勇气和情怀。而面对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评论界更是一片叫好声,很难见到理性、清醒的恳切之言。

读罢这本书,我想给这些创作成就一般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大家们“挑刺儿”、“找毛病”真的需要大勇气。本来贾主编原本想请名气更大的评论家来评这些文学大家的,但人家都推脱了,原因是磨不开情面。而这六篇评论又非前些年李建军、张颐武等人玩的那种“酷评”,它是名气不那么大的评论家们就作家文本深入研究后,一次诚恳的提醒。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余华的写作惯性以及王安忆文本中精神格局的局限性和人情淡薄,此前有谁提醒过他们呢?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想换个视角看问题。”贾梦玮说,《当代文学六国论》试图做作家的诤友,“方式有点儿犯嫌,用心却是良苦。”他称这项“片面”批评实践,对所评作家难免苛刻。“但并无恶意的苛刻。即使有负面影响也不会产生大的危害性,因为这种意见公世了,就有碰撞调整的机会;反之,反面、侧面的东西没有人去认真研究。”

评论家们的诤言倒是都摆出来了,我相信关涉到的六位大作家们自然是看过这些评论了,我在想贾主编有否想过——是否可以访谈这六位大家,请他们谈谈读这些评论后的真实感受呢。

《当代文学六国论》拿起了一把长矛,直刺向了六位文学大诸侯,且专找着这六位大家的软肋戳,我想主编先生是真真一副好心肠,他就是想疗救一下中国文学的病状。

谢谢赠我书的朋友,这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开诚布公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子。

以下摘评论家言:

●贾平凹式的创作,几乎集中了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并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作家们所共有的矛盾,同时,又隐含了他个人在艺术超越上所出现的某些耐人寻味的困顿。他试图容纳一些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又无法挣脱沉重的乡土羁绊。他的作品中农民意识中的现代愿景及卑琐人性中的绝望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充满了无奈和绝望,他对一切病态的东西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治纲

●莫言是当代小说界的天才作家,然而,现在似乎再难见其上世纪80年代那种人性内涵的博大与艺术底蕴的丰厚,叙述的狂欢和话语的惯性取代了创造的个性。莫言已经从引领艺术潮流的一代小说大家滑向迎合流俗的话语工匠。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

●王安忆的小说,充满了“强迫性的历史遗忘”。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很多重大社会运动或历史事件,在她的小说中表现的相当肤浅和表面,是对真正历史的遮蔽或遗忘。

——南师大中文系教授何言宏

●重复在余华手中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他通过重复修辞,获得了一种震撼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对于重复的刻意追求,也使自己陷入了欲罢不能的既定轨道。重复是一种冒险,因为重复本身就是一种单向进行的僵硬、周而复始的轮回。“惯性写作”就是作家对于自己的成功经验的过度开掘,使反叛成规的艺术创造沦落为模式化和雷同化的日常行为。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发有

●更重要的是,张承志近年来的作品中充斥着愤激乃至仇恨的感情,代替了他曾经很强烈的爱的情感。他八十年代的作品一直以情感的充沛和真诚而引人注目。但他近年的一篇散文《拒绝现世的学术和艺术》,其标题就表示了与现实相对立的情感态度。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

●张炜的写作所体现的精神征候和所呈现的意义世界不但不是我们时代的解毒剂,而是我们的致幻剂。如果一味沉醉在他的致幻术和花哨的知识生产中,我们真的会饮鸩止渴,致幻到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何平

琐记友情的肥肥滋养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谢众友人

上一周,友情包围着我。上图是云南社科院世界著名纳西文化学者杨福泉博士用东巴纸手书的东巴文“心魂安宁人生祥和”祝福语。杨老师被集团晚报请来策划六十年国庆的宣传报道。一大早,他匆匆送来这幅字,令我喜极。东巴文是世界仅存的活着的像形文字,人生祥和,纳西东巴文用一雌一雄两只白娴鸟相爱的情形表示,这引申义真是太丰富了。再谢杨老师。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谢众友人

楷哥打电话来,说给我的印章早在山上就刻好了。这天下午他亲自给我送了来,印章盖在了信笺上,印章的石质一般,但楷哥的情谊令我感动,非常喜欢此印。再谢楷哥。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谢众友人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谢众友人

楷哥在养子小小高考前几天下山来,他说又不能帮他做喃样,但在家里呆着可以给小小吃颗定心丸的。这是楷哥下山来一周内在家没事干,玩出来的线装宣纸册页中的字和画,画是临范曾,爱熬。

《当代文学六国论》:专戳中国文学大家软肋+谢众友人

光头楷哥、老虎(右)、摄影家何祥庆(左)在我办公室。我们一起在电脑上看何老师的大理民居系列图片,何老师把他这些年拍摄的大理民居专题系做成了版画的效果,很有意思。

2009年6月8日至6月14日,我被友情肥肥地滋养着,除了得到东巴纸上东巴文的祝福语、印章,我还得到了吴晓慧老师的影像作品《小喇嘛农布和他的葬礼》、得到了老虎在昭通大山包拍摄的一组充满后现代意象的黑白照片(照片被我拿去装框了,以后再秀),很喜欢。北京朋友小杜来昆,给我带来京城百年老店稻香村的各色无糖点心一大盒,还有朋友在昆交会上给我选的一幅画……得到了很多朋友读《铅灰暗红》后的评论。此刻,又想起诗人于坚某次诗会上酒酣之时说过的那句话:朋友是一个人最后的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