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住庭院看中医还是住高楼看西医

(2009-06-08 18:29:44)
标签:

半夏

随笔

中医

西医

庭院

高楼

论争

风水

杂谈

住庭院看中医还是住高楼看西医

昆虫、树叶、草梗、果实、种子、花瓣,样样都入药,中医不容置疑,西医很科学……

住庭院看中医还是住高楼看西医

半夏/文

我这个人不喜欢在街头引颈看人吵架,却喜欢看媒体上的各种争论,这种癖好由来已久,所以论争是因为都有些道理。近来我就过了两场干瘾,看人家争得脸红脖子粗:

1四合院是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人居?

2中医与西医,谁好谁坏?

且看——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举了北京四合院的例子:“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从四合院里出来的人都面色红润,不像在楼里待久了的人脸会发黄,这就是因为四合院的建造有科学依据,利于长寿。”因为住在四合院中,有“正房冬暖而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等好处。有人提出疑问:四合院等级森严,连获得阳光的多少都不平等,哪来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加拿大的温哥华多次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最适于人居的城市,那里的人家把自己的草地花木打理好了,人人都能观赏。中国人盖四合院,确实是建筑史上的一项成就,讲究“风水”理论,比如说四合院里不能种松树、柏树和杨树,因为那是阴宅种的树木;一般要种海棠、梨树和石榴,因为传说中海棠、梨树是兄弟化成的,表示兄弟和睦;种石榴树是为了多子多孙……

面对SARS、禽流感、艾滋病、H1N1等一些致命传染病的威胁,国内一批人文知识分子近来掀起了一场为中医“正名”的运动,试图用颠覆所谓的“西医霸权”来实现中医的“复兴”。反对者认为中医有点玄,一直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反对者认为历史传说中能起死回生的“神医”只存在于人文知识分子的诗意幻想中!其实,关于中西医的争论70年前有过一次,异常激烈——那是1934年的事,史学家傅斯年首先开炮,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他把中医、西医的论争归咎于教育的失败。傅斯年从私人生活的角度表态,鼓励人们选择西医,宣称宁死不请教中医,因为他若不如此便对不住其所受的西方科学教育。当时一个叫赵寒松的作者发表文章指出,作为历史学家的傅斯年根本就没有资格以外行的身份来谈论精深的“中医学”,接着他从中医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致病的“六气说”,认为并不仅仅是病菌才引发疾病,内外因的“风、寒、暑、湿、燥、火”都可能引起人体的功能失调。赵寒松对傅斯年等学者言必称西方表达了其不可遏止的反感……

以上争论精彩之处在于正反方皆大大有理。这类争论看多了,教会了我一种思想方法,那就是你不能非左即右。那么是不是我就因此变得中庸了呢?不是。我一向不喜欢态度模棱两可和语焉不祥。我观激烈论争的受益之处就是最终分析出核心症结在哪里。看问题的角度不再只是简单地二元化,而是多元地看多角度地看。比如我看中西医的有关争论后发现中医、西医的理论体系根本不同,中医把人体当一个整体系统来看,笼统地看,医治理论上便有概念模糊之处;西医理论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把人体器官当一个一个“零件“来看,什么地方有病灶,就把那地方当靶子来攻克。因而我对待两种医学体系的态度是两者都尊重:比如我嗓子眼疼了,说明那里有炎症,得把那儿的病菌杀死,具体方法是视我的疼痛程度而定,取阿莫西林两粒、维生素一小把,一并吞下,多喝开水,睡上一觉;第二天嗓子眼不疼了,但是或许还有病菌的“残渣余孽”,我就买一点中成药例如苦甘冲剂之类药来吃,或者买菜时买点鱼腥草来凉拌了吃、薄荷煮蛋汤来降燥,或者去药铺抓一两付中药来调理调理,而我喜欢熬药时屋子里四溢的那股味,嗅着嗅着便会神清气爽起来。中西医结合,我大大获益,病体迅速康复。

住四合院,我辈者多不能实现,住楼房那向阳的房间是要让父母和孩子住的。尊老爱幼,克己复礼,忠孝仁义是人文环境和睦和谐的开端,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至于住得起院子的人,院子里种什么样的树才好,那是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一种文化心理认同感。爱种什么,各自取舍罢了,世间花树果木那般多,唯其遵从自己的心愿,舒服而已。一句话,生活方式自选的时代,爱咋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错爱·悦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