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2009-05-21 12:41:05)
标签:

摄影展

吴家林

吴月华

杂谈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月华老师捕捉的家林老师,没有受任何摄影观念“污染”过的月华老师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世界级摄影家的夸赞,这确是个奇迹。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

半夏/文图

《一枚硬币的两面——吴家林吴月华伉俪影像展》5月9日开幕,提前数天接到老虎的短信邀请,我欣然答应。此前我在今年一月的一次诗会上见到吴老师,吴老师闲聊时给我说起他的夫人也出了一本影集,我颇意外,吴老师是带着激赏的口吻说这事的。家林老师闲扯这事时,绝没有让我感觉到他要炒作自己的太太之嫌,吴月华老师在花甲之年拿起相机也绝没要借丈夫的光来沽名钓誉。“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法国摄影大家对吴氏伉俪影像的评价。家林老师对我说,儿子也搞摄影,但是他妈妈的艺术感觉更好,我也奇怪这事啊。我就想着要看了吴月华老师的作品后作个自己的判断。

这天,我去了,人很多。二吴老师的作品这样比对着看,我觉得这一个展览确有很多意味。家林老师的作品黑白胶片乡村,月华老师彩色数码城市,可圈可点处用一个硬币的两面来说实在是绝妙。当然,我也在思考,才拿起相机来的吴月华老师为何一下子就拍出了这样的照片呢?这与吴家林老师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是分不开的,她的照片自然也有家林老师眼光独具的筛选和过滤,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不足以淹没月华老师捕捉影像的那种天生的敏感。

我在两年前曾与二位老师乘一辆车去云南的凤庆茶山采访,月华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紧随先生旁边照应,和霭可亲的一个老伴。她如何就搞出了这样的响动?我真是惊讶不已……

以下链接老虎文化机构的虎良灿先生给此次展览写的序言。我是看了影像后才折头看这展馆前老虎写的序言的,写得很棒,因为我们同样都被吴月华老师的作品吓着了。一切由作品说话……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上二图是我们熟悉的家林老师的作品,其余皆是月华老师的作品。关于吴老师的介绍可参看本博2007年3月13日的文章“中国首位入选《黑皮书》系列丛书的世界级摄影大家”一文。

链接:

《一枚硬币的两面——吴家林吴月华伉俪影像展》序

                         老虎文化机构:虎良灿/文

 

  “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法国摄影家克劳迪·斯鲁本在评价吴家林和吴月华影像时说的一句话,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家林吴月华夫妇的影像,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那样,反映了这个时代手持相机拍照的两种人的典型属性:职业与非职业、胶片与数码、黑白与彩色、乡村与都市、男性与女性,从今天的展览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以上这些相对应词语所蕴含的意义,并从中得到些许在这个照相机泛滥时代摄影如何体现其价值的启示。

  吴家林从一个摄影爱好者蜕变为摄影大师的经历,随着他各种摄影集的出版、摄影展的举办及媒体的报道已经让人们耳熟能详了,因此,在这里谈论吴家林的影像,无疑显得不合时宜,在我看来,这个展览的最大价值,恰恰是并不想成为摄影大师的吴月华的影像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其实,《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吉锐影像馆的展出,确切地说,只不过是吴氏夫妇影像在香港、新加坡乃至更多的地方进行展览的暖场。

  吴月华在62岁的高龄拿起数码相机开始拍片,63岁出版了《非摄影家吴月华影像》,很快得到诸如马克·吕布、普瑞基、戴乐比尔、王志平、陈小波等国内外摄影行家们的一致赞誉,并引起香港、新加坡的关注,邀请她去做展览,可是,这个前小学教师、家庭主妇,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显示了她不同凡响的气质——她拒绝了这些有可能为她带来无上荣光的邀请,低声嘟哝着说:太碜人了,我咋个可能去这些地方搞展览唻?直到香港和新加坡方面与吴家林经过多次沟通,同意以夫妇联展的形式出现后,她才勉强同意,最终有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特别的展览。

  讲这个故事,我是想说明一点,吴月华从她拿起相机的那一天起,就没想过要成名成家、要加入摄影家协会、要出国办展,摄影于她,无非就是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个活动内容,每天上街买菜、接孙孙放学时的顺便举动,她压根儿就没把这事看得如何地高深莫测,我曾经问过她,某张精彩的照片是如何产生的?她回答我说:虎老师,我也认不得,我看见那个人从拐角那里突然转出来,好看,我就拍了。

  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和单纯的理由!

  是的,摄影——包括所有的艺术创作,最原初的动机难道不就是好看有意思吗?

  我在《非摄影家吴月华影像》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吴月华的摄影标志着平民摄影终于登上了被精英和沙龙所垄断的舞台:不懂专业技术、使用非专业设备、不指望加入影协。在这个照相机日益普及、摄影技巧日益简单的时代,摄影已经不再是精英们的特权——作为非摄影家的拍摄者吴月华的出现,让我们在泛艺术化时代的来临中充满了矛盾。

  我所指的矛盾,来自于对吴月华影像价值的判断,一方面,她使用的设备、她对待摄影的态度及对别人夸奖的漠然,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家庭妇女的确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她正在做的,和任何一个出外旅游的游客饱览大好山河做的没什么两样;可另一方面,作为吴家林照片的第一个读者,她在吴家林身边40年的耳闻目染,令她的影像在意味上有了耐人咀嚼的可能。

  或许,吴月华本人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当代摄影的魔幻现状:傻瓜相机、数码相机遍地都是,人人都能拍照,不少人轻易就能上手“咔咔咔”并小有所成,于是乎,大师与平庸者在今天只隔了一层纸——但要捅破那层纸,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难上加难。

  而吴月华无疑已经窥到了一些捅破那层纸的秘密。

  祝愿吴月华能继续其一贯的淡然与超脱,把手中的相机玩下去,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20095  昆明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个打工者与他背后的美女广告招贴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街边打电话的人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滇金丝猴的大幅影像与礼仪小姐的相映成趣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个老外在看国内有名的行为艺术家孙国娟的影像,此景被月华老师捕捉,我仿着上面一张照片的取景角度抓了一张展览上的照片,左边被我捕捉进画面的先生可是我们云南的一个人物,他是昆明著名的大律师王中先生,他出钱办了一个民间的文化大奖叫“王中文化奖”,每年奖励一位在各文化领域作出特别贡献的艺术家,于坚、吴家林老师均获得过。其影响力在云南文化艺术界响当当的。

嘿,我喜欢那天随便拍下来的这张照片,现在来看,它简直就是多重镜像,就仿是镜子照镜子一样,有点无究尽的意味。第一重是行为艺术家往自己身上抹了无数的白糖,第二重是摄影家拍了她,第三重是那个外国参观者,第四重是月华老师的镜头,第五重是我观赏这幅墙上的作品,第六重是我的镜头捕捉这幅照片,把它贴在博上,这其中就是一重一重的看见与拍摄……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垃圾废墟上的美丽画面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夫唱妇随到一枚硬币的两面吴家林吴月华夫妇在展览酒会上。



穿越地震带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