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七期鲁院同学作品小辑目录及编辑手记

标签:
杂谈 |
标签:文化 |
《红豆》2008年第7期目录
卷首:汶川,与你同在
01
02
03
07
14
23
28
30
40
46
49
54
64
67
72
77
81
83
87
电话 (0771)5664408
邮发代号 48-23
国内统一刊号 CN45-1058/I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2-6479
出版日期 每月1日
记念一所学校(编辑手记)
黄土路
你会经历很多的学校,有些学校,是融进你的血液里的。
去年九月,我拖着行李箱,从朝阳北路转入八里庄南里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街,踏进这所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的时候,我心里庄重又十分惊讶。从校门向里走上两三百米,竟把它走完了。两幢面对面的小楼,一幢五层,是学员的宿舍和教室,一幢二层,集教工办公室、阅览室、食堂于一体。难道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文学殿堂?大门外灰尘滚滚,往左往右,是些铝合金店、二元店、发廊、饭庄、剃头铺、性用品商店、散发着臭气的公厕……这条街道,让你想起中国任何一个县城的街道,甚至,它比东部一些县城,更显得陈旧和破败。从街头走到街尾,我心里突然释然,其实我更喜欢这样一所世俗中的学校,它是人间的鲁迅文学院,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只是我从未想过它应该是这样。记得许多年前,在报社当记者时,采访时为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现为中国出版集团总裁的聂震宁先生,聂先生谈起这所学校时,眉宇间透出的向往和怀念,令我动容。很多年后我才突然明白,一所学校,它真正的意义是在精神上的,这种精神上的哺乳,会一直融进你的血液。
转眼,离开鲁院已五个月零五天,时间总是向前,它会把我们带离那段记忆,使记忆成为一种记念。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所学校,以及那段一百多天的生活,深深地刻在心里,成为雕塑。
收入这期杂志的,是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青年作家班)十五位同学的短篇小说。卷首的诗歌,是三位同学献给汶川大地震中死去或者活着的人们的!组这期稿件时,我也深深地知道,一期杂志,88个页码,它是无法容纳或完整地展示全班五十三个同学的面貌和才气的。
感谢那些举办了这所学校的人。
感谢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的需要,我们从事着这种艰苦的心灵的事业。
也感谢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四个月零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