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念树跟想念人是一样的

(2008-04-23 10:42:41)
标签:

想念

桑梓

诗经小雅

情感

 

              想念树跟想念人是一样的

 

              想念树跟想念人是一样的

                   想念树跟想念人是一样的

                                       半夏/文图

看见电视新闻里北京的杨柳树的絮雪一样在飘,满脑子里便是冬天里北京的那些杨树,那些在冬的萧索里,那树干上一只只愣睁睁的眼睛,它们或斜睨着或天真着或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那一刻不只是我手中相机的镜头盯着它,更分明地感觉是它们盯着我。它们眼里流露的全是树本身的心思。滥俗的比喻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树们的心思一定是饱含在其中的。

那些长着“大眼睛”的树我最早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看铁凝小说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里看见的。南方(至少昆明)没有这种长眼睛的杨树。

今天还不单想那些北方的长眼睛的树,还想了一株又一株别的树。我发现我会思念的那些树都跟人联系在一起。1990年我最后一次到老家去看外婆,离开时她站在家门前那棵秃杉树下目送我远走。那株秃杉树至今仍挺拔地活着,外婆早已作古……

《诗经·小雅·小弁》里有言:“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古时有一人少小离家,待再回到故乡时,父母已去逝,只剩父母亲手植的桑树和梓树还在,那桑树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因而后人常用“桑梓”来借指故乡。)

不久前在中国作家心目中“有理想有良心”的华文传媒文学第六届大奖首次设立“向生态致敬文学大奖”,此奖颁给了云南诗人于坚。于坚也在媒体上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态及精神生态始终的关注,“道法自然”的心思。

人类一向自以为是,随随便便就把生物按自己的想像分为动物植物,最直白简略的区分是——所谓动物就是个体会自主发生位移的,所谓植物就是个体不会自动发生位移的。于是经常就有人不把植物当有生命的物种,任意砍伐或者任意伤害,因为伤害它们时它们不会逃避也不会喊叫。

前两天滇西老家的表妹来昆明,知我身体有毛病,便贡献一偏方,说是让我天天喝老松树皮炖排骨,每天喝一碗,保准我就可以省了现在每个月得花费不薄的那些药钱,表妹言之灼灼,说我只是初期患者,那方子管用得很。我不接话。到了送表妹走,她对着我说:姐,我回老家就上山去给你剥些松树皮来嘎,你听我的没错。我慌了,忙说:别别,你千万别那样,那些松树会疼死的,它们其实跟人一样。热情洋溢的表妹木呆呆地瞅着我听不懂我的话。

树的生命是自然生态的一个构成方面,当一株树像人一样有不可冒犯的尊严时,当我们在想念一方水土风物想念一株树像想念一个人时,当我们对那不言不语的树复以尊重礼仪时,我们的内心与天然世界之间的和谐是由然而生的,正像每一株树为追求阳光雨露自然伸展开去的枝桠,总是美得让人心悸……想念树跟想念人是一样的

 

想念树跟想念人是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