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方言:抖草等于一场SHOW

(2007-11-26 00:42:42)
标签:

文学/原创

抖草

太雀洋

小咪喳

小半截

云南方言:抖草等于一场SHOW

之所以在此胡同口拍影留念,是因为“小半截”是云南方言里的一句时常说的话,其意思当然与北京话里的长度单位表达完全不搭界。在云南,“小半截”用于形容人,说的是那还没发育成熟的嫩人,搁现在,那怎么也是在说90后的那些小孩了。青创会上,雷平阳看见我们班那些80后的作家们时对我说:你在你们班是祖母级了吧?我大笑!现在想,等90后那些“小半截”作家出来,我还就升做曾祖母级的了!

云南方言乱弹

半夏

   “请问什么是‘抖草’?”

   “抖草是个喃样东西你都整不懂解?唛唛嗓嗓,你也太雀了嘎!”

   “你豁着我玩解?抖草这个东西你要克问小咪喳克!”

   “小咪喳是谁?”

   “按?你也太仙太雀了!小咪喳解?就是天天在电视台抖草的那个长得雀洋了雀洋——尖鼻秀脸的那个小女人嘛!她主持的节目板扎呢!”

    翻译一下上面的第二、三、五句:

   “‘抖草’是什么你都不懂?啊唷,你也太滑稽了!”

   “你哄我玩么?‘抖草’这个东西你去问小咪喳去!”

   “咦?你也太有趣太夸张了!小咪喳么?就是天天在电视台作秀的那个长得小巧玲珑可爱的女孩!她主持的节目挺不错的!”

    你上下对比吧,要是你够敏感,抖草=作秀,在昆明话的语境里其实质更接近那个词“炫耀”。

    几年前陈佩斯的喜剧《托儿》来昆明演出,落地演出时的剧名用了昆明老话的“支花篮”——整个好看的诱你上当!演出轰动!佩斯尝到了剧本内容不变,在何地演出就由当地方言演绎的甜头,后来又带来他的另一个喜剧,一来就在媒体造势,要为该句征一个方言名,因为该剧设置了很多搞笑滑稽的冲突,一个普通昆明女人灵感一来打了个电话给媒体说就叫“太雀了!”,于是那个女人凭着这“太雀了”三个字就获得了五千元钱的奖励,昆明人感慨这件事就说:“《太雀了》真的是太雀了!”

    “太雀了”这三个字是如今仍生动地活着的本土语言,男女老少只要开讲笑话或者不可议的事时就先说这三个字。“太雀了”这句话中的眼是名词“雀”字,它在这里动词化。笔者推敲过此语,认为该词句用了鸟雀形象的“生动活泼”之义。本文开头的对话里还有几个词也是昆明话最通行的口头禅,比如“唛唛嗓嗓”,该语句通过前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而广为流传,那个节目单元就是各省市的电视当家主持人唱说方言,“唛唛嗓嗓”是一种表示惊叹的语气,这样的方言一般没有实际内涵,反倒会一直流传。

    同样的道理,昆明方言里一个总是置于句末带强烈语气的“嘎”字,因为多义,因而也时常用到,比如:“帮我买本书嘎!”——这句话里的“嘎”字就是一种商量的语气,“莫再上网了嘎!”这句里的“嘎”字就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叮嘱,带有祈使语气。“小咪喳”形容一种事物小得只有一丁点,现在这“小咪喳”因为延伸义里有小而可爱之意,竟然成为一种注了册的土著酒的酒名,同时云南电视台一档热烙的(说新闻)栏目的女主持人也拿它作了自己的化名。豁=哄,克=去,在这里等号两边的用字只是一种发音上的不同,没其它意思。

    回到开头,如何“抖草”就成了炫耀成了作秀呢?听一个前辈说,有个故事在里头:旧时,有个穷光蛋,家徒四壁的,没盖的没垫的,大家都有点瞧不起他,该老兄被刺激了,也努力地改变了自家的一点窘境,睡觉时终于有了草席作垫,他为了炫耀,天天都当着隔壁邻居的面拿着家里唯一的那床草席在家门外狂抖,以示他家也睡上草席了,当然他此举更多地是在抖掉那草席上的某种小虫子……于是昆明人就把炫耀作秀叫作“抖草”。

    在昆明,这些年说方言的习惯又渐成气候,这要归功于昆明电视台的一部著名的方言电视连续剧《东寺街西寺巷》,每天晚饭后的一段时间里男女老少昆明人都被这档云南方言剧逗得前仰后合。第二天,头一晚的内容就在单位学校传开了,而它的缘起又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昆明一群电视人玩出来的“电影开心蒙太奇”,由操各种云南口音的人给一些世界电影名片配音,复制成录像带拿去卖,在那个不尊重知识版权的年代,“电影开心蒙太奇”可是赚了好多钱的。

    最近,在北方呆着,全国每个省都有一位同学,多数都操着口音浓重的普通话,我已憋得要发狂了,老不得说云南话不得说方言,舌头已涩得不利落,老想找机会说。最近就到后海的茶马古道云南菜餐厅去了三次,专门找着那些服务员说云南话,是临沧的小姑娘我就说临沧话,是大理呢我就说大理话,是思茅的我就说思茅话,过瘾啊。那天在北京新街口一带乱逛,忽见一胡同叫“小半截胡同”,我一看大笑,特去胡同名下留影一张,在北京这“小半截”胡同多半说的是这胡同不怎么长,只有小半截长。在云南,“小半截”是有特别意义的,云南方言的“小半截”特指那些正在发育的孩子,还青涩着,还没长抻展的半大青少年,怎么着也就是指如今的90后的孩子们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