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有点后悔没在潘家园买一个三彩的胖妞回家,多喜气啊,原版我在西安见过,富态可爱)
淘宝记:从潘家湾到潘家园
半夏/文图
到北京出差是临时临了的事,此前我去了一趟咱们昆明的潘家湾,我当然不知道我就要有机会去北京著名的潘家园了。那一天我在潘家湾细细地转了一下午,什么也没买到。其间把一个要价八百元,俗称烧料制的“剔红”牡丹鸳鸯纹盘琢磨了又琢磨,想那价不可能让我捡漏啊,何况它的底款还打了个“大明宣德”,当然,要是我只把它作个装饰品买下也还说得过去,也还是挺惹人眼的。问题是家人早已不满我拿着钱乱花,家里已收罗了一大堆“古董”(我买的东西,我总是会发挥我的超级想象编一个生动的故事,为它们附加上额外的价值,我想嘛,儿子即使是看着这些玩意也是一种熏陶的,再说等到我传给他时它们也是“旧玩”了,他再传下去就是古玩古董了嘛),但是这次我一咬呀就没有从钱包里排出那八百元。悻悻回家后的第二天我接通知去北京出差。噢,我要去潘家园了!怎么着,我也可以淘个雕漆作品了吧?雕漆工艺正好是北京景泰蓝、牙雕、骨雕之外的四大工艺之一!
(这就是京城百工坊里的雕漆作品,图中这个黑红相间的剔犀围棋盒被我买了)

(雕漆作品的种类太多了,老板颈上这一串雕漆项链便价高八千元钱,一颗雕漆珠子九百元钱,每一颗珠子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漆画盘子价格不菲,因为都是大师的作品)

(百工坊里的剪纸工艺品,齐白石,奥委会主席罗格及其前任萨马兰齐的刻纸作品简直神了)
终于到了潘家园!怎么,名声响得很的潘家园就这样子?除了像个堆着些坛坛罐罐的农贸市场外加几排铺面,其它的规模就全是那沿墙脚铺开的地摊阵式了?哇呀,我顿时眼花缭乱,脚底发瓢,看着那些如我一样尖着眼睛扫描仪一样想淘出大宝的人就自晕了。
全中国各省市那些弄古玩的人都到这里了吧?那些有幸生活在某朝某代皇都城根脚下的人操着南腔北调在夸夸其谈,异常强势的陕西河南江浙一带的口音嘤嘤嗡嗡地吵闹着我的耳朵,最多的情形是老外们抄着捉襟见肘的汉语讨价还价的声音。竟然前后见着两个老外嫌要价高一边按着计算器一边比划着让老板让价,同时作了一个抹脖子翻白眼的动作,我一旁看了忍俊不禁,一直呆看着他们谈妥成交。买“宝”的国人显然不多,都是抱着我这样捡漏的心态来的,所以更多地是拿起一样东西看看,然后神情高深莫测地缄默不语。看见一块石砚,蹲下仔细端详了一下,看它古朴大方便问价,那摊主,一江浙口音的中年女人说:好眼力啊,你看的这可是一块端砚啊!
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乱说胡诌,就是一块灰不溜秋的青石质地的东东。我看中它,也不是要把它当什么砚台用,我就只想拿它做茶盘,笔记本电脑大小,放我办公桌上正合适呢!一说砚就提端砚歙砚唬人忽悠人,这就是倒古玩的大多数人之素质?给她两百元,她不卖,我走人。她的价已从两千降到八百元。我还是走了,当然我再加钱给她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她起初不懂装懂蒙人。此刻我遥想北京,想着那块大石头砚也的确很有些个遗憾,我玩了一个馊骨气。
那天在潘家园,到处见文革普洱茶砖,到处见张晓刚等人的画,到处见各具神态的汉唐时的胖女陶俑,看得我烦起来。我果断地跟朋友小杜说:不行,我们赶快离开这地方,咱们去“百工坊”。



(以上三张让我眼晕的照片就是在潘家园拍的)
小杜介绍,京城百工访是近几年才搞起来的一个地方,立足于弘扬传统的民族工艺,政府划拨了一块地盘,吸引那些百年老工艺品制作作坊进驻,直接面向顾客,让这些势微的传统工艺文化得已交流传播,同时进行鉴定收藏与现代工艺的制作、开发、推广。(注:百工坊的地址在天坛宾馆附近不超过五百米的范围内,京城太大,我不记路,地图上没标明)。
刚到京城,朋友小杜读我博文知我喜欢雕漆,便去百工坊给我买了一剔红牡丹纹宝盒送我,虽是新品,却是真玩意,令我万分喜爱。以其在潘家园浪费时间,不如到百工坊买两个真家伙,拿回家把玩当传家宝,一百年后就是可以上鉴宝节目的古董了,那时候我的孙辈们不感念奶奶我才怪呢。
我去对了。在百工坊最大的一家雕漆工艺品店我掏干了钱包,买下一堆剔红作品。其中那最后一对剔犀围棋盒及剔犀笔筒,让我一看便心动,价也不讲,拿下。看中样品里有一个只一握大小的景泰蓝胎的剔红宝盒我拿起来问价,店主拿过去,爱不释手地说:这个我就不说价了,因为这样子的作品我只有这一件了,不卖。
我好奇,悠着老板让她给个价听听。她只说:没人再这样做了,也没人做得这样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