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茶人,现代有人仿制吗?何处可求?半夏求索。半夏/摄)
我与竹炉煮茶的传奇结缘
半夏
2006年春,我到了苏州。苏州的婉约精致温柔因那观前街上得月楼里一碗莼菜羹因一个青团,因太湖西山一杯洞庭碧螺春茶因几只太湖白虾在我喉间软软地糯糯地轻轻划过,而印象深刻。同行的友人推荐我一定买点太湖的茶,我自云南来,我只认为好茶都在云南。

(明代画家丁云鹏所绘煮茶图,右图更把煮茶竹炉看个清楚,与乾隆帝仿制的竹编工艺有别)
回到云南,因工作需要,开始研究起茶文化来,居于云南,对本土的普洱茶爱得无以复加,不管不顾茶文化的其它含义和门类。后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茶博会,才算开了眼界,尽管普洱茶的强势把其它各大产茶省的茶挤到了展览区的旮旮旯旯,但是各地的茶品茶文化特色却触动了我,并让我不再坐井观天。而且我发现,普洱茶是世所公认名传遐迩的好茶,可是普洱茶这些年的风靡除了它的茶品一流,另一个因素是它借鉴了江南东南各省区茶文化的形式感——喝普洱也讲究起了茶具茶水的选用,讲究起了品茶的环境氛围,讲究起了品饮时的举止礼仪,这当然是国学传统茶文化的普及和复兴的一种表现。普洱茶适时地嫁接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于是普洱茶得以在高节奏的数字生活时代,以它茶品的醇厚温雅给快生活的现代人片刻的缓慢。
痴迷茶器的文雅情调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镂空鸿雁纹银笼,用于饼茶的烘烤)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罗子,用于筛茶)

(法门寺出土茶碾子,用于碾茶末)
藉此,我研读茶文化开始朝着品饮时的硬件环境那个方向走,其中的情趣和玩味让我痴迷。我惊奇地发现唐陆羽《茶经》里说到的各种茶具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里出土发现。那些精美的茶器我前些年去法门寺珍宝馆正好一一看见过,比如那银鎏金茶碾子以及那专门用于烘烤茶饼用的鎏金镂空纹银笼以及小到拈茶炭的银火箸等等,当时感叹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唐人生活品位格调实在是让人刮目。也许有人要说这些茶器的使用者是当时的皇家贵人,仅只是少数人把玩品赏的东西并不民间化。但是,我想说的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现代人在追溯茶文化史的时候,即使是普通的茶客,他们在品饮时也大大讲究起茶器的选择的情调。
竹炉煮茶与二泉映月
我读到了“竹炉煮茶”的故事,故事的传奇色彩以及蕴藏其中的文雅让我不能释怀。我开始琢磨竹炉,匪夷所思,泥炉陶炉都可以想像也有图谱可看,被历代文人雅士皇族所津津乐道的竹炉倒底是何等样子?我的执着终于让我捕捉到一点点它的气脉一点影子,而且与它结缘。
要知这竹炉还得先识“二泉”,这“二泉”正是大名鼎鼎的盲人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中的“二泉”。
江苏无锡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惠山寺僧植茶的记载。名响天下的无锡毫茶成品条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白毫披覆,香高味浓,茶汤晶莹隐翠,茶叶清香鲜醇,别具风味。以二泉水冲泡,则更得毫茶之真味,所谓的“无锡茶,二泉水”。二泉原名惠泉,又称陆子泉,位于如今的无锡锡惠公园内,开凿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该泉清纯透明,甘冽可口,是煮茶珍品。“茶圣”陆羽品定天下泉水二十种,推惠山泉为“天下第二”。宋高宗品此泉水后,钦令建二泉亭,御题“源头活水”。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和“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清康熙、乾隆南巡时每次必来品泉,关爱倍至。后来,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更使二泉名播天下。
太湖沿岸的丘陵地带青山绿树浓荫,太湖烟波浩淼,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极适于茶树生长。我在苏州这头的西山品碧螺春时,隔着雾霭水气,并不知我未来访茶会与在水那方的天下第二泉和竹炉山房有点关系。
竹炉与乾隆皇帝的瓜葛
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明代惠山寺僧人普珍在惠山山麓植松种茶,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个烹泉煮茶的竹炉,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用松树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名士纷纷为竹炉题诗作画吟唱,记为文坛雅事。明代画家丁云鹏(1547—1628年)曾绘有《煮茶图》,图中茶炉即是竹炉。画中人物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拎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惠山泉北的竹炉山房,门前有一联云:“削竹编炉,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钠子珍藏”。房内壁间嵌着一幅《竹炉煮茶图》刻石,陈列有一具外方内圆、朴拙雅致的竹茶炉。这一房、一图、一炉,折射出无锡茶文化的一缕光华。
竹炉山房原是惠山寺的弥陀殿,因明初住持普真竹炉煮茶的逸事,在明万历年间改成现名。普真是一位嗜茶的诗僧,洪武二十八年(l395)他请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具烹泉煮茶的竹茶炉,又请著名画家王级画图、学士王达等作文题诗,装帧成《竹炉煮茶图》予以珍藏。竹茶炉此后一度流失。明成化十二年(1476)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武昌太守秦夔归锡,与寺僧戒宏辗转访求,后于城内杨氏家中复得,遂取而归寺。
过了270
多年,清乾隆十六年(
1751)二月二十日,清帝乾隆来到惠山,他亲自领略了惠山寺“竹炉煮茶”那独有的风致神韵。乾隆虽十分羡慕这竹茶炉,却没有掠人之美,而是命工匠精心仿制,携回北京。资料显示竹炉底板上镌有乾隆御诗及跋:“竹炉匪爱鼎,良工率能造。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乾隆辛未春,过听松庵,见明僧性海所遗竹炉,命仿制并纪以诗。御题。”
在故宫与煮茶竹炉相遇
太湖品茶后整一年我到了北京。在故宫参观时我突然邂逅想象过无数次的乾隆皇帝仿制的竹茶炉,这是多么难得的隔世之缘,隔着那厚厚的防护玻璃,我仔细端详那竹炉,内心有一丝颤动。我想象着乾隆帝当年下江南在惠山,听松风用二泉水竹炉煮茶时的妙趣——壶中的泉水涨沸气冒之时,松风拂过妙音传来,如置身仙境……
那样的场合,唯有茶人才能领会!这竹炉现代人有摩仿的吗?何处可求?这个春天我去了临沧的重要产茶区凤庆、双江,在求访古茶树求访茶马古道重镇鲁史的途中我一再地感觉到了微风吹拂着幽松,那天籁似白驹过隙的光阴掠过我耳边,绝非刻意。现在来回想那样的场景,竹炉煮茶与友同饮是我此刻的痴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