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楼市今年一直火爆,完全不受国六条的调控。看张柏芝演的《购物狂》后,我在家里就被当成了神经完全不正常的“购房狂”了,因为我喜欢看楼盘,尤其喜欢跟着房地产开发商们描绘的远大理想,做我自己的梦。年初在某地产相中一套房,一个月前那房涨价20万,我对朋友乃璇叨唠:瞧,我没看走眼啊,前后一年不到,我“亏损”20万元。她大笑,佩服我的前瞻性,但讥笑我:那房子你当初就只是做梦,你没拥有过,如何说成是你亏了?是啊是啊,我腰包实在是瘪,从来都喜欢想象伟大前程……
以下是应约为一个即将出现在翠湖边的楼盘“翠湖公馆”写的稿子,光明磊落地交待我的梦想——
想在翠湖边住是我们光明磊落的隐私
半夏
四年前应云南省著名摄影家徐晋燕先生之约为《今日中国》写过一篇介绍昆明气质的文章,是为徐老师的图片配文,这篇文章的标题叫“昆明是一座可以分享的城”。这篇文章后来以中、英、德、法、日、俄六种语言同时出版广为传播,也是迄今为止我的文章中被转载得最多的一篇。之所以这样,我认为是我的文章题目直击昆明这座城市的性格内核。
我们分享昆明的什么?分享它的阳光、蓝天、白云、鲜花、闲适、自在,而这一切我把它放在翠湖这个背景上来说。一百年前法国殖民者方苏雅带着照相机来到昆明城,他的镜头中的翠湖是一个没有围栏的池塘,西南联大时期在昆明呆过七年的汪增祺先生的笔墨无数次地写过翠湖,那时它叫菜海子。
重庆的背景可以上演《疯狂的石头》可以拍《好奇害死猫》,昆明却从不上演疯狂和幻想者的故事,昆明上演实实在在的浪漫,这些浪漫的故事围绕着昆明人的心湖——翠湖流传。翠湖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隔着看的美丽,我不喜欢在翠湖里面,而是在她的外围,一圈一圈地围着她转,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云大读书时养成的癖好。翠湖于我是郁闷时就第一想起的地方,只要在那里出现在那里遛遛,我就会变得舒缓一些。在环翠湖的众多茶馆、酒吧里,你轻易就能发现传统和现代的交汇点,发现昆明美人或古典或时尚或悲情或婉约的所有表情以及她们正萌芽或刚落幕的爱情故事!
世俗的存在主义者、古典主义者、享乐主义者偶尔停驻昆明,在翠湖的边上一坐,便知足地享受生命的一段闲适和欢乐。
一座城市让不让你分享,恐怕先得看昆明人的态度,事实上,外来者很快就可以在昆明在昆明的心脏找到进入这座城市的入口和立足之地,这个切入口就是翠湖。假若昆明城是一本芜杂通俗的杂志,翠湖就是它的封面,它阐开着让你分享它的所有细节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