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儿子终于回到我的身边,真好。他给我念了首诗,挺有意思:天上一阵黑咕咚,好似白面往下仍,倒比棉花来的冲,如柳栽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坟头总比馒头大,井口儿是个大窟窿。总觉得很熟,好像是红楼梦里的。
晚上跟他闲聊,儿子说,做人都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可怜”,另一个阶段“可恶”。
年幼时,天真无邪,思想单纯,无私无畏;之所以称之为“可怜”,就是多半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家长鼓励的,老师赞许的,别人夸奖得都是自己愿意做的。没有自己的原则,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自己选择。你可能会为了家长的欢心,把大梨让给弟弟,为了老师的表扬课间抢着擦黑板,捡瓶子卖钱积班费,竟做一些委屈自己,而利于他人的事,经常被人看作是傻子。而或随着年龄升高,长期下去,你是别人嘴里经常夸奖的人物,于是适应被夸奖,渴望被夸奖,赚取夸奖成了自己生活的负担,压力。成了别人对你的标准。你会觉得维持这一形象很累,你会活得很累,很可怜。
忽然有一天觉得自己不仅太累,而且没有得到任何实惠的东西,你要改变,于是矫往必须过正,于是你会过渡到另一个极端,自私,多疑,跌破道德底线,专做损人利己的事,一时自得其乐。可恶到极点。
是不是“可怜”了,也“可恶”了以后才能把握一个度,尽早过度到“可恶”,是不是能尽早找到顺应社会,适合自己的角色。做人只有这两个阶段吗?不是A
就是B ?想不明白。
儿子接着说:可怜的人做的时间长,可以纠正自己的偏颇,做个不损己利人,或不损人利己的人。但是可恶做长了,就难做回好人了。因为损人利己的思维是很会使自己既得利益的,而且不好纠正的。
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我总觉得处于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做什么是,做到什么程度是对或是错。说句实话是在一同成长。虽说实践检验真理,但是树人是百年大计啊。
我忽然想起电视剧男人底线中的台词,什么是男人的底线?答:做事法律,做人道德。大概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