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太阳证哮喘
(2010-10-21 09:43:29)
标签:
桂枝厚朴杏子汤金匮要略伤寒论哮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健康 |
马××,男,3岁。四川双流县某乡。
【病史】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两岁时,曾高热咳嗽,服药后热退,但咳嗽未愈,迁延至三岁。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声,邻室可闻。1965年5月来诊。
【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泡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法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白芍6克 生姜10克 大枣15克 厚朴4克 杏仁6克 紫菀6克 防风3克 五剂
【二诊】服上方五剂,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睡。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风邪未尽,湿痰尚盛。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夏,以除湿化痰。
处方
桂枝6克 白芍6克 大枣10克 生姜10克 厚朴4克 杏仁6克 紫菀6克 防风3克 法夏9克 炙甘草3克 云苓12克 陈皮5克 三剂
【三诊】服三剂后,咳喘大减,时咳清稀痰涎。拟小半夏汤加味,温中化饮,祛风止咳治之。
处方
云苓12克 法夏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5克 旋覆花6克 紫菀6克 苏叶3克 防风3克
【四诊】服四剂,咳喘平。因久病伤正,宜温中益气,健脾除湿,以理中汤加味善其后。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3克 黄芪6克 法夏6克 砂仁5克 云苓6克 六剂
服六剂后停药,身体恢复正常。
1979 年7月26日追访,患儿已成年,体质健壮,哮喘未复发。
【按语】此例太阳表虚,桂枝汤证具。复因风痰交争,新感引动宿疾,气机阻滞,发为哮喘。正如《伤寒论》所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验之临床,对太阳伤寒之表虚兼有喘逆之证,不论老幼皆宜。
。。。。。。。。。。。。。。。。。。。。。。。。。。。。。。。。。。。。
备注: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名】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甘草炙(6克) 大枣(3枚) 厚朴炙(6克) 杏仁(6克)
【功用】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 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厚朴 - 性味:苦;辛;性温
归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
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3。紫菀 - 本品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对咳嗽之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配荆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治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
4。小半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用】和胄降逆,消痰蠲饮。
【主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
5。旋覆花
【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软坚药;利水药。
【性味归经】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纱布包煎或滤去毛),3-10g。
【注意事项】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该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该品苦降辛开,降气化痰而平喘咳,消痰行水而除痞满。治寒痰咳喘,常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须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6。理中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方论】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7。砂仁
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若湿阻中焦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脾胃气滞,可与木香、枳实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若脾胃虚弱之证,可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病史】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两岁时,曾高热咳嗽,服药后热退,但咳嗽未愈,迁延至三岁。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声,邻室可闻。1965年5月来诊。
【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泡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法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白芍6克 生姜10克 大枣15克 厚朴4克 杏仁6克 紫菀6克 防风3克 五剂
【二诊】服上方五剂,咳喘明显减轻,夜能安睡。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风邪未尽,湿痰尚盛。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夏,以除湿化痰。
处方
桂枝6克 白芍6克 大枣10克 生姜10克 厚朴4克 杏仁6克 紫菀6克 防风3克 法夏9克 炙甘草3克 云苓12克 陈皮5克 三剂
【三诊】服三剂后,咳喘大减,时咳清稀痰涎。拟小半夏汤加味,温中化饮,祛风止咳治之。
处方
云苓12克 法夏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5克 旋覆花6克 紫菀6克 苏叶3克 防风3克
【四诊】服四剂,咳喘平。因久病伤正,宜温中益气,健脾除湿,以理中汤加味善其后。
处方
党参10克 白术6克 干姜3克 炙甘草3克 黄芪6克 法夏6克 砂仁5克 云苓6克 六剂
服六剂后停药,身体恢复正常。
1979 年7月26日追访,患儿已成年,体质健壮,哮喘未复发。
【按语】此例太阳表虚,桂枝汤证具。复因风痰交争,新感引动宿疾,气机阻滞,发为哮喘。正如《伤寒论》所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验之临床,对太阳伤寒之表虚兼有喘逆之证,不论老幼皆宜。
。。。。。。。。。。。。。。。。。。。。。。。。。。。。。。。。。。。。
备注: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名】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甘草炙(6克) 大枣(3枚) 厚朴炙(6克) 杏仁(6克)
【功用】 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 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2。厚朴 - 性味:苦;辛;性温
归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
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3。紫菀 - 本品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对咳嗽之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如风寒犯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配荆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治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则配阿胶、贝母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汤。
4。小半夏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用】和胄降逆,消痰蠲饮。
【主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
5。旋覆花
【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软坚药;利水药。
【性味归经】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纱布包煎或滤去毛),3-10g。
【注意事项】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又因该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须布包入煎。
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该品苦降辛开,降气化痰而平喘咳,消痰行水而除痞满。治寒痰咳喘,常配苏子、半夏;若属痰热者,则须配桑白皮、瓜蒌以清热化痰;若顽痰胶结,胸中满闷者,则配海浮石、海蛤壳等以化痰软坚。
6。理中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方论】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7。砂仁
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
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本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其化湿醒脾,行气温中之效均佳,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若湿阻中焦者,常与厚朴、陈皮、枳实等同用。若脾胃气滞,可与木香、枳实同用,如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若脾胃虚弱之证,可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如香砂六君子汤(《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