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

(2010-05-05 12:17:37)
标签:

文化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确实如达摩大师的这首传法偈所说,自从达摩大师从印度来到这充满大乘根器的震旦大地,经过辗转相传后,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五朵绚丽的花,这就是沩仰 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后来临济宗又派生出杨岐派、黄龙派。

    五家七宗的禅诗创作,璀璨夺目,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章所探讨的,则是在五家七宗之前的几首最重要的禅诗。
   
    一、 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

    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的主要开创人,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使得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直至今日,还绵绵 不绝。

    慧能的最著名的禅诗是“菩提本无树”,这首禅偈在中国流传广远,妇孺皆知。而这首禅偈又是与神秀的禅偈联系在一起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因此,要 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拂拭”,喻佛法修持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修持者必须不断 地拂拭心灵的尘垢,才能获得澄明的觉悟之心。“尘埃”喻指世俗情念对佛性的侵害与干扰。在这首偈子中,神秀提醒修行者,必须长期地、不间断地除恶、修心, 渐渐地成就正果,这与南宗顿悟成佛的指趣相去甚远。

    在神秀作偈的次日,慧能也针锋相对作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指出,自古以来,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就是清净无染的,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原本就具足了一切。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在这首偈子中,慧能大胆地简化了佛教修持的繁琐哲学,将修持者从人格神与智性思辨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慧能为中国禅宗从理论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尘脱俗的 捷径,开创了一代宗风。

    这两偈子是南宗的宣言书,成为南北分野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禅宗以诗寓禅的起源。从此之后,中国禅僧们的创作渐渐多了起来,妙语似锦绣,千偈如翻水,禅宗 诗歌蔚成风气,形成了中国禅林诗苑的瑰美景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