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顿菩萨无不是一生成就,昨天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到,我们中国这些祖师,个个都是位登不退,都是圆初住以上,他们一生成就的,没有天上人间,说几番生死再来的,没有一生成就。这就是他肯精进他不退转,他把别人天上人间七番的那么长时间的修学,他一下子就完成了,进度非常之快。那么由此可知,祖师建立文字,与初祖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说,并不相违背,是在不立上建立的,建立就是不立,这是禅家的特色,禅家如是,教下也没有例外,教下这些祖师,像华严宗的清凉忠弥,天台的智者灌顶,也是不立而立,立而不立,否则的话他有什么成就呢?如果这个心里面真有所建立,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那么由此可知,佛所说的一切经,历代祖师所建立的文字,无非是显示真正开悟的途径与境界,提供我们做参考,勉励我们发心修学。那么三祖僧璨大师的事略我们为了节省时间在此地不说了,你们诸位如果要参考,图书馆里这里有他的资料,高僧传里有、禅宗语录里有、六祖大师坛经,注解里头也有,诸位可以自己去参考。
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一句一句来研究。这两句话是全篇文章的纲要,也是这篇文章的宗旨的所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向下他所说的这个文章都是这两句话的注解,离不开这两句。
那么心这一个字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必须要证悟才能建立信心。要不然佛在金刚经里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个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就是见性、实相就是真如、实相就是如来藏。那么换一句话说,你见到实相,实相现前,你就成佛了。当然这个佛不指究竟佛,而是指分证位佛,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这四十一位次,都叫做分证佛,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正成佛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心是指什么地位?是指圆初住的地位,这个地位太高了。我们要一听说这个地位太高,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失掉了,这一失掉了你这一生永远达不到这个地位。知道这个地位而能够生起超凡入圣的心,就是信心。因此不是我们常常讲你要信佛,你要信这个,信那个,不是这个信,因为这种信不会生实相。
我们在法华经里面也能看到一个例子,信解品是在譬喻品后面,你们想想看那个信解品为什么不列在第一,列在回权入实之后,这个意思是很显然的,信解品里头才真正的把自己信心说出来,真正相信了,为什么?见道了,没有见道,光是听说,这个信心没建立,要你自己亲自见道了,信心建立了。
大乘的见道位,就是初住菩萨,二住以后到等觉,叫修道位,这四十个位子叫修道位,妙觉就是如来果位,那叫证道位,信道修证。这是这个见信见道。见道、修道、证道,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的这个阶级,小乘须陀洹见道证初果,二果、三果是修道,四果是证道。
那我们是没有见道修行,当然是盲修瞎练,话说的是不好听,但我们自己也晓得真的是盲修瞎练,不要一听到人说盲修瞎练,就生气了,那你更糟糕,你自己的毛病不敢勇于承当,还要文过饰非,那不就更糟糕了,晓得自己的毛病,唉呀!我现在的确是在盲修瞎练,你还有办法改,还能够力争上游,还可以改过自新,如果自以为是,那就没办法了,那是真正的自暴自弃,诸佛菩萨来也救不你了。那么这个地方的信心,要晓得这个信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层次、什么样的境界?层次、境界是相当的高度,佛祖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如果我们自己,唉呀!那个太高了,我们做不到,那佛菩萨还说什么法?那就不必说了嘛!既然说出来,就是我们人人都有份,问题就是你敢不敢承当,你敢不敢相信?不能承当、不能相信那就不行了嘛!虽然我们没有见道,那果然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你与这个见道就相去不远了。那么换句话说,底下这个文章都是教你怎样去见道,也就是说帮助你建立信心,那么这个两句就是宗旨,所以说“至道无难”啊!
你看这一句话就是说的不难,那我们要先问问,什么叫“至道”?这两个字要要搞清楚,倓虚大师在这著作里说:‘至道者理之极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经里面讲的真如理体,也就是自性清净心;它的名目很多,在佛经里面至少有几十种名词,又叫真如、又叫如如、要叫一心。这个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法华里面叫平等、实际。楞严里面叫如来藏、叫常住真心、叫第一义谛,都是这个东西。我们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那么简单的说,在如来果证上叫大菩提教是他,在我们六道凡夫里面叫根本无明也是他,也就是他,在佛教术语里面讲,像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就是他。本觉如果你觉了就叫菩提,本觉迷了就叫无明。那么可以说菩提跟无明是一桩事情,悟了本觉就叫菩提,迷了本觉就叫无明。所以古来祖师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他是一不是二,烦恼就是无明,迷了本觉就是烦恼,悟了本觉就是菩提,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不是两桩事情。菩提的本体是本觉,无明的本体也是本觉,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换一句话说,不管你怎么个说法,都是一心,我们可以说佛所讲的几十种名称,都是一心的别名。
所以,不但在中国大乘八大宗的祖师都提倡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世,也不例外,四十九年的说法,可以说完全是提倡净土法门。你不相信可以把这个经典去查查看,最初说的华严经,华严经是不是提倡净土的?华严经是提倡净土,因为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还有什么话说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善友,就是老师,教给他的念佛法门,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直接了当带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为什么提倡净土呢?因为净土直接了当就是修一心,一心不乱,你看这一切经典里面一切法门拐弯抹角的说一心,净土是直接了当的说一心,那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可贵之处,所以一心,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名相,全是一心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除了一心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佛与众生只不过是在一心当中,显示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差别呢?体是一心,相有千差万别,体是一,相岂有异呢?没有两样啊!要在一切相里面去分好去分丑,那是妄心,那是错误的,不是真诚的。
就像古德给我们做比喻一样,‘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器上去看千差万别,从体上去看,从价值上去看它相等。譬如说我们以黄金做个例子,重量完全相同,成色完全相同,做出样子而已,你要是着了相了,唉呀!嫌这个样子很好看,那个不好,与你这个看中意的一样价值,并不是说你看中的这个价值高,那个价值低,不是的,同样价值、同样成分、同样的重量,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这样子,所以佛与众生是同样的,等于是相不一样那个体是一样的,就像黄金一样,同样的成色同样的重量,无二无别,只要不着相,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一如的见解是正知正见。
诸位如果能够入了这个境界,你的贡高我慢的心没有了,轻视别人的心也没有了,为什么呢?都一样嘛!所以禅宗祖师勘验学人,所谓的‘三观’,他举出一个手给你看,问你:‘我手可似佛手?’我的手跟佛的手一样不一样?上与诸佛平等,再衬出一个觉,我觉何如驴觉,驴是畜生,我的觉跟驴的觉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下与畜生平等,无二无别,这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觉得我总比别人高一点,那人不如我,你这是凡夫,邪知邪见,所以邪知邪见就是不平等。正知正见是平等,平等见是真实的,邪知见决定是虚妄、是错误的。...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僧璨大师信心铭略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我们一句一句来研究。这两句话是全篇文章的纲要,也是这篇文章的宗旨的所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向下他所说的这个文章都是这两句话的注解,离不开这两句。
那么心这一个字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必须要证悟才能建立信心。要不然佛在金刚经里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那个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实相就是见性、实相就是真如、实相就是如来藏。那么换一句话说,你见到实相,实相现前,你就成佛了。当然这个佛不指究竟佛,而是指分证位佛,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这四十一位次,都叫做分证佛,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真正成佛了。那么由此可知,这个心是指什么地位?是指圆初住的地位,这个地位太高了。我们要一听说这个地位太高,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失掉了,这一失掉了你这一生永远达不到这个地位。知道这个地位而能够生起超凡入圣的心,就是信心。因此不是我们常常讲你要信佛,你要信这个,信那个,不是这个信,因为这种信不会生实相。
我们在法华经里面也能看到一个例子,信解品是在譬喻品后面,你们想想看那个信解品为什么不列在第一,列在回权入实之后,这个意思是很显然的,信解品里头才真正的把自己信心说出来,真正相信了,为什么?见道了,没有见道,光是听说,这个信心没建立,要你自己亲自见道了,信心建立了。
大乘的见道位,就是初住菩萨,二住以后到等觉,叫修道位,这四十个位子叫修道位,妙觉就是如来果位,那叫证道位,信道修证。这是这个见信见道。见道、修道、证道,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的这个阶级,小乘须陀洹见道证初果,二果、三果是修道,四果是证道。
那我们是没有见道修行,当然是盲修瞎练,话说的是不好听,但我们自己也晓得真的是盲修瞎练,不要一听到人说盲修瞎练,就生气了,那你更糟糕,你自己的毛病不敢勇于承当,还要文过饰非,那不就更糟糕了,晓得自己的毛病,唉呀!我现在的确是在盲修瞎练,你还有办法改,还能够力争上游,还可以改过自新,如果自以为是,那就没办法了,那是真正的自暴自弃,诸佛菩萨来也救不你了。那么这个地方的信心,要晓得这个信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层次、什么样的境界?层次、境界是相当的高度,佛祖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直下承当,如果我们自己,唉呀!那个太高了,我们做不到,那佛菩萨还说什么法?那就不必说了嘛!既然说出来,就是我们人人都有份,问题就是你敢不敢承当,你敢不敢相信?不能承当、不能相信那就不行了嘛!虽然我们没有见道,那果然有这样坚定的信心,你与这个见道就相去不远了。那么换句话说,底下这个文章都是教你怎样去见道,也就是说帮助你建立信心,那么这个两句就是宗旨,所以说“至道无难”啊!
你看这一句话就是说的不难,那我们要先问问,什么叫“至道”?这两个字要要搞清楚,倓虚大师在这著作里说:‘至道者理之极也。’理是什么呢?真理,就是经里面讲的真如理体,也就是自性清净心;它的名目很多,在佛经里面至少有几十种名词,又叫真如、又叫如如、要叫一心。这个华严经里面叫一真法界,法华里面叫平等、实际。楞严里面叫如来藏、叫常住真心、叫第一义谛,都是这个东西。我们净土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那么简单的说,在如来果证上叫大菩提教是他,在我们六道凡夫里面叫根本无明也是他,也就是他,在佛教术语里面讲,像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就是他。本觉如果你觉了就叫菩提,本觉迷了就叫无明。那么可以说菩提跟无明是一桩事情,悟了本觉就叫菩提,迷了本觉就叫无明。所以古来祖师给我们讲,烦恼即菩提,他是一不是二,烦恼就是无明,迷了本觉就是烦恼,悟了本觉就是菩提,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不是两桩事情。菩提的本体是本觉,无明的本体也是本觉,是从一桩事情上发生的,换一句话说,不管你怎么个说法,都是一心,我们可以说佛所讲的几十种名称,都是一心的别名。
所以,不但在中国大乘八大宗的祖师都提倡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世,也不例外,四十九年的说法,可以说完全是提倡净土法门。你不相信可以把这个经典去查查看,最初说的华严经,华严经是不是提倡净土的?华严经是提倡净土,因为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还有什么话说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善友,就是老师,教给他的念佛法门,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直接了当带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为什么提倡净土呢?因为净土直接了当就是修一心,一心不乱,你看这一切经典里面一切法门拐弯抹角的说一心,净土是直接了当的说一心,那就说明了这个法门的可贵之处,所以一心,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名相,全是一心变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除了一心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佛与众生只不过是在一心当中,显示迷悟不同而已,除了迷悟不同之外,还有什么差别呢?体是一心,相有千差万别,体是一,相岂有异呢?没有两样啊!要在一切相里面去分好去分丑,那是妄心,那是错误的,不是真诚的。
就像古德给我们做比喻一样,‘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器上去看千差万别,从体上去看,从价值上去看它相等。譬如说我们以黄金做个例子,重量完全相同,成色完全相同,做出样子而已,你要是着了相了,唉呀!嫌这个样子很好看,那个不好,与你这个看中意的一样价值,并不是说你看中的这个价值高,那个价值低,不是的,同样价值、同样成分、同样的重量,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这样子,所以佛与众生是同样的,等于是相不一样那个体是一样的,就像黄金一样,同样的成色同样的重量,无二无别,只要不着相,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心就是真心,一如的见解是正知正见。
诸位如果能够入了这个境界,你的贡高我慢的心没有了,轻视别人的心也没有了,为什么呢?都一样嘛!所以禅宗祖师勘验学人,所谓的‘三观’,他举出一个手给你看,问你:‘我手可似佛手?’我的手跟佛的手一样不一样?上与诸佛平等,再衬出一个觉,我觉何如驴觉,驴是畜生,我的觉跟驴的觉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下与畜生平等,无二无别,这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觉得我总比别人高一点,那人不如我,你这是凡夫,邪知邪见,所以邪知邪见就是不平等。正知正见是平等,平等见是真实的,邪知见决定是虚妄、是错误的。...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1
后一篇:玄古仙宗养生十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