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么心呢?什么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三归、众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学佛呢?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菩提’是梵语,翻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真实不迷之心。觉悟什么呢?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给我们讲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间三苦、八苦具足,若细讲,两个钟头也讲不完的。生色界天,这是已经修禅定了,而且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断了。此天没有苦苦,但有坏苦与行苦。若定功更深,可以生到无色界天,身体也不要了,这是三界最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没有这物质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们色身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灵界,他只有神识,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总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则有成住坏空啊!无色界天虽无此二苦,但有行苦。什么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像我们常讲:‘青春不驻啊!’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这叫行苦。这三类苦,三界都有,那里有乐啊!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觉悟了。觉悟之后,自然会想离苦得乐。怎么离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么超越三界?那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另有,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标准来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亲戚朋友,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着,他喜欢度的他度,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无量寿经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推荐给众生,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
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四愿就是这一愿,后面三愿是完成这一愿的。如果想度众生,若是自度不了,那里还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怎么修法呢?自己应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顺序、第一次第。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后头两愿,前面两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由此两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他不要底下两层,而要上面两层,怎能建成呢!我们见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修学。为什么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么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么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门、成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啊!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经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着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
恭读并转摘自净空法师主讲 《认识佛教 - 幸福美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