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愚巷
据《新闻晚报》报道,中秋小长假里,贺先生做了一件好事,救了一个溺水的小男孩,几乎搭上自己的命。但贺先生却觉得有些别扭,孩子救上来后,家长一声不吭转身就离开了。救人是自愿的行为,贺先生只是不太明白,要一句“谢谢”算不算过分的要求?
贺先生将小男孩救起,按理说,小男孩的父母该感恩贺先生才是,让贺先生深感纳闷的是,别说感恩,小男孩父母竟不说一句“感谢”。
贺先生奋不顾身的救人精神值得钦佩,救人是每个良知者的本能反应,我始终不相信,被救者不说一句道谢也是本能反应?
这个年代已善恶不分,好心扶人被诬陷,奋勇救人认为是应该做的,不用感谢的。通过这件事,我再次相信道德滑坡的稳定程度越来越低,精神的麻木,还有来自心理的残障。
或许社会需要像贺先生一样的楷模,孩子家长没说一句“谢谢”,他们被埋葬在社会道德滑坡途中的乱石下,心灵也需要靠贺先生这样的人去洗礼。难道不是?
最近,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和《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南出台后加大社会对道德的评判,老人扶得起但伤不起,儿童救得起但得不到一声“谢谢”。虽是极少数的行为,由于极少数的行为带动,不断拷问善良的群体,到底要不要扶?到底要不要救?也就在指南颁布后的这两天,南昌市一家商场内,一名75岁的老人摔倒在地,过往顾客无人敢扶。广东一个阿婆骑车跌倒,喊“快来扶扶我!”好心者扶起阿婆,阿婆却指着他“别走,是你撞倒我的”。又有湖南邵阳沉船事故中,一学生救起两人后遇难。
悲剧每天在发生,刚刚看到的新闻,荆州两名留守女童被遗忘校车内八小时身亡。今日早上八点四十五分左右,河南巩义一疑患有精神病的男子连砍6人,据称5人死亡,1人受伤。其中2个小孩、4个大人。老人与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易遭受暴力者,厌世者,精神病患者的攻击对象,也常常自然而然的跌倒,落水。道德滑落的今天,我想,救人何时成为高尚的道德激情,风险与后果不再有人承担,同而救人者救人能够到得家长的默许。
当今道德的碎片化特需要一个有机整体。假如社会多一份热情,少一份抱怨。多一点诚信,少一点欺诈。社会道德实践的蓝图构筑了。旁观者的阴影心理抹去。疑心者的疑心驱逐了。救人者救人及时了。暴力者暴力少了...我以为。
贺先生冒着水性不好的生命危险救起小男孩却换不回一句“谢谢”,无奈苦笑却换得孩子家长的白眼。如贺先生所说救人是自愿行为,这句话倒深明大义。同时,我希望贺先生领会“自愿”两个字,救人既然是自愿的,说声“谢谢”也应该是自愿的,不必太在意,不必太计较,不必太认真。救人不说“谢谢”无妨,让高尚成为自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