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靠“知识改变命运”是一句蠢话!

(2009-12-12 01:39:36)
标签:

考研

蠢话

命运

浮士德

杨元元

分类: 杂文观点

   作者/愚巷

 

     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自杀身亡,各大网站新闻媒体相续作了报道,也引起不少网友的震惊。

 

     研究生杨元元的自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很感叹,既然活得很贫困,为何还要继续读研究生?当然读研究生需要门槛,并不是为那些有钱人开放的?杨元元有资格读研究生。

 

     正如某个网友评论:不是贫穷杀死了她,而是周围人的冷漠和势利杀死了她,是那些永远缺乏同情心的人杀死了她......我承认这段话说得有道理,因为贫困,所以被人冷漠,因为贫困,所以要去读研究生。

 

    “知识改变命运”,名言归顺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很多,但道路总归曲折的,需要执着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歌德的著作《浮士德》。在诗剧中描写了浮士德不断进取,甘心奉献,永不满足的精神。既然知识改变命运,在永不满足的条件下,为何承受不了突袭来临的压力?用自杀方式结束短暂人生,靠“知识改变命运”完全变成一句蠢话!靠怎么来改变,自杀能改变吗?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现实看开一点。如今的年轻人,迫于对工作的压力都去读研了,一个没有生活保障的人何以去读研?靠贷款,靠借助,工作后拼命还贷, 还没从“书奴”里跳出来又迫不及待的陷入“房奴”生活, 你说活得悲哀吗?理性的眼光看到事物,比什么都重要,学会舍得与放弃,计划人生,规划未来,一股劲的靠读书改变命运到底能否改变?博士做小贩,硕士生卖猪肉不再是新闻了,某人是读书的料,却不是生活的料,已知我们常听别人说:有能力的没文凭,有文凭的没能力,生活中存在的不在少数,但是连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该怎么做生活中的强者?丛书博览,却未能跳出世俗的眼光,呜呼,哀哉!

 

     杨元元一家生活是贫困的,但不考虑把生活放在第一位,杨元元在工作七年来没有积蓄可以理解?她不是成功的女强人,几千的工资只能做家庭开销,何况她也尝试过创业。杨元元再读研无可厚非,毕竟社会的门槛把本科生拒之了。如果研究生能拯救贫困的膏盲,那么社会的尖锐问题更加突出,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李元元,张元元....

 

     杨元元的自杀,归纳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的,自身的,周围群体的,教育本身的.....

 

     社会不把文凭看作主流,不会有那么多的失意青年蜂拥考研,失落的心态下去高深自己的学历,盲目无所适从,并不代表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是一种强迫状态下的主观臆断。富态群体对贫困群体的不同眼光,教育的目的又来自那里?宽容与宽慰,爱心与爱护,牵扯到的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了,特别对母校的称谓来讲,它表示的也是“母亲”的大爱,敬仰远不及藐视,让人发指,同样的时代,不同的身世背景,却有着不同的遭遇。

 

    靠“知识改变命运”是一句蠢话 !杨元元的死是悲哀的,死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前兆,惋惜之时,更需要理解,综合自身剖析一下:她的状况不适合读研,可以放弃,努力工作,或边工作边学习提高自己,也许活得比什么都开心。

 

 

欢迎进入论坛关注该热帖: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2030716-1-1.html?retcode=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