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公社》博客圈精华博文精选(1)
读书也需啃酸果的精神
文/解玺璋
现在谈读书,多言其开心、快乐、轻松的一面,我也曾写过《读书的快乐》,向往着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而读书有时又是很辛苦的,古人有“头悬梁,椎刺骨”的故事,又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名言,因为被认作陈词滥调,已经很少有人说了。这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读书固然应该使我们快乐,却也并不尽然。有些书,不吃点苦头儿,不下点儿工夫,是读不好也读不了的;而我们又的确需要读一些比较有难度的、轻轻松松读不下来的书。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版序言中把阅读杜林的书形容为“啃这一个酸果”,“它不仅是很酸的,而且也是很大的”,但是他说,“正是这样的一种果子,只要一开始啃它,就不能不把它啃完”。
我是很欣赏这种阅读态度的。就像我一直向往快乐的阅读一样,我也清楚地知道,一生当中,无论如何一定要“啃”下几本可以安身立命的书来。这些书可能是酸果,也可能是苦果或坚果,都无所谓,但却不能不啃。至于说“安身立命”这四个字,更是因人而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不能强求一律。我是喜欢对艺术和文学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的;我又觉得,做这一行儿,不能少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基。那么,很自然的,我就看中了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拿来作为“啃”的对象。这部书一共4册,1979年8月出了第1册,以后又陆续出了2、3、4册。我是随买随读,也读了好几年。书编得太好了,一是博采详求,从先秦到近代,举凡专著及书信序跋,只要涉及文学理论,不管文论、诗论,包括小说、戏剧、民歌,一网打尽。其二,每篇正文之后,各有一组附录,“或解说正文,有所阐发;或义有异同,可供比较;或后人论旨相同,有所引申;或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观点类似,足资旁徵”。总之是为初学者提供了搜集材料的线索,窥探某一理论发展的源流。其三,所选篇目正文,都有详尽的注释和说明。所以,这书是不能“随便翻翻”的,每一篇,每一页都要细读。不仅读正文,还要读附录和注释;不仅读书中所选篇目,还要读书中未选但又相关的篇目。稍稍扩展一点,我又读了舒芜等人选编的《中国近代文论选》(上下册)和叶朗等人选编的《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这两部书的缺点是只收正文而没有注释和说明,读起来非常吃力。由此再进一步,我还读了伍蠡甫、蒋孔阳等主编的《西方文论选》和伍蠡甫、林骧华主编的《现代西方文论选》,算是中西兼顾了。
这样啃下来,确实大有收获。我是学新闻专业的,文论非我所长。但是,十年一啃,让我尝到了甜头儿。和专业的研究者不敢比,但就我所做的而言,获益非浅,也因此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主张快乐读书的理由,比较多地听到的,也就是工作紧张,时间少,压力大,快乐读书有益健康云云。但有些书还是要以“啃”的态度细读,或者说,还是要读一些值得我们细细啃一啃的书。我举一个例子,比如王小波的书,很多人喜欢,各种版本很多,最近又出了他的全集10卷。他的书,我的意见,就应该细读。我开过几次关于他的研讨会,听过一些人的发言,总的感觉是“皮子活儿”,浮于表面,说明书读的不细,还没有“啃”到位。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啃一本书,要沉得住气,“板凳要坐十年冷”,不能着急,不能上火,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浮躁,最终还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有一本书,是德国人卡尔"洛维特所著《从黑格尔到尼采》,全书500多页,厚厚一本,我的感觉,是值得花费时间啃一啃的。或如刘小枫在“中译本前言”中所说:跳进这幅图景中去思考。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一试,在这里,你也许会得到另一种读书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收获和积累带来的快乐,它应该更加长久,也更加真实。

解玺璋,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历任《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书香专刊、文化导刊和《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任编辑,发表过千余篇电影、戏剧、文学和电视剧的评论、论文,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批评奖,有《喧嚣与寂寞》、《雅俗》、《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恨水卷》等专著问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