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三
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事与愿违的国有资产损失的事件不断发生,“交学费”似不可避免。
从2004年10月8日到11月29日这52天时间里,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石油集团新加坡公司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中损失约5.5亿美元(合人民币45亿元),这一事件在新加坡被认为是自1996年英国巴林银行里森一案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丑闻;在中国创出了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炒期货的最大亏损额。
2006年3月21日,中国航空石油集团新加坡公司前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初级法院判处监禁4年3个月,罚款20.74万美元。2005年10月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这个又有一家国企“巨无霸” 进口棉花多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国内棉价不涨反跌,致使其投机失败,巨亏近10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曾投入大批资金搞拨改贷项目和资本金项目。目前,很多地方的拨改贷项目大都成了不良资产,资本金项目也多严重亏损。这一方面是决策失误、盲目投资造成的,一方面是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大部分拨改贷项目资金是在1990年以前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投入的,管理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这些资金名义上是委托贷款,实际运作方式五花八门,缺乏合法合规的有效手续,长期无人过问;很多地方认为划转资金是财政的无偿拨款,对划入国企的权益根本不予确认;有接受投资的企业或改制,或重组,或破产,清理时根本就找不到单位;有的企业经过十几年资金运作,早已丧失了市场竞争能力,但资产处置无人负责,碍于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而放弃或延误清理的时机。资本金项目属于政策性投资,当地发改委安排项目,财政拨付资金,国企负责管理和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权利。但面对形势变化较快的市场,资金投入往往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部分资本金项目在投入时企业就已经严重亏损,而有的地方为了争取资金谎报项目情况,结果资本金到位后,项目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形成缺口,不得不再次追加资金投入,结果这些追加的投资也成为了不良资产。加之盲目投资产比比皆是,上述情况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难以估计。
有文章说:有的国有企业在经营中存在内部人控制泛滥,经营者利用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捞取个人好处,拼命增加个人在职消费,购买豪华轿车,购置高档办公场所和住宅,吃喝玩乐的费用都计入企业成本,挤占利润,造成企业亏损;有的则通过关联交易,从关联企业如朋友、亲戚的公司中高价购进原材料、设备等,从关联企业中获得回扣款,却增加了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有的甚至通过隐蔽的方式把企业利润转化为个人账户上的存款,然后声称企业亏损。
四
国有资产是人民的血汗钱,按理说凡中国人都有份。如八十年代初某省每人从使用的每度电中增加电费2分钱,形成千百万元国有资产支援电厂建设。但就在这变动及不经意中,国有资产悄然流走,肥了个人腰包。
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结果是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引发了社会问题,加剧了政治腐败,导致官僚主义泛滥。
目前,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代表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在中国目前已经
五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三次人大开幕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建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手段。要通过产权界定使产权明晰化。要完善资产评估法规,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和制度,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管,做到资产评估的公正科学化,保证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合理准确,防止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发生国有资产流失。
公开转让国有资产,国有产权交易必须进场,实行阳光操作。建立国有资产公开出售拍卖制度,使国有资产出售信息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尽量不搞国企管理层收购,减少国有资产的隐蔽性流失。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明确表示,大型国有企业不搞管理层收购,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要区别情况,原则上也要在建立国资委或明确相关机构负责、明确出资人以后进行。
加强内控制度,在严格实行问责制的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从机制和制度上着手,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不断流失的问题。实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问责制,让责任者为自己的过失与错误付出代价。国务院及各地国资委的成立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要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职能定位,处理好党管干部与企业家市场选择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研究、调整内部机构设置,提高工作效率,监督好国有企业重大决策的失误,规避风险。
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董事会、监视会、总经理关系,既要有争工又要有制约,逐步引进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推进管理层优化配置,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是一条不归路”。国有企业改革已二十多年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只是前进中的问题,不能以此否定改革,问题的原因恰恰不在于改革,而在于改革没有到位。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