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语文”,让灵性飞
(2011-01-12 22:26:42)
标签:
宋之问潍坊市主宰试题教育 |
“三和语文”,让灵性飞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高三学生做了“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抽样监测语文试题”。
对于山东省潍坊市的这套语文“监测试题”的质量,比如考纲覆盖、考点渗透、题型兼顾、长度控制、难度把握、能力监测、创新实验等,我不想多评价。我仅就如何在讲评试卷中渗透“三和语文”教育理念聊做举隅,以期与大方之家商榷。
首先是第二大题的社科类阅读题。此处考点,潍坊市这套试题选的是《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9日刊登的宋志明的题为《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的文章文段。讲评这道试题时,如果我们仅仅从信息追踪、逻辑推演、预识障碍或是什么时态转换、对象偷换、语气混乱等解题技巧、规律角度给学生讲释的话,我想,处理过这类试题的语文教师一定知道,这绝对是生吞活剥、按图索骥,肯定学生不大会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不说,弄不好教师还会做无用功!学生不光不明白,还会不领情!
但是,如果我们在解剖试题前强调节选文章的思想性,突出一下这篇文章阅读后对于阅读者思想修养的品位提升作用,尤其是突出强调一下儒教的积极“入世”态度、道家的消极“出世”态度、释迦的超级“超世”态度三者对于人们生活的激励作用、心灵的慰藉作用、罪恶的遏抑作用,那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阅读的深入性就会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就会丰厚。
其次是第14题诗词鉴赏题。这套试题选的是唐宋之问的《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这首诗歌是宋之问公元705年被贬为泷州参军时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如果讲评这道试题时仅仅给学生强调审题的要求、解题的规范、调遣的知识,那样肯定会让学生感到机械乏味。但是,如果语文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简单介绍宋之问曾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的背景,从宋之问文人人格、眼光解读媚附媚臣对于他的打击和影响,就会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诗中宋之问所表达的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而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的心态,进而会使学生明了审时度势的重要意义,那么课堂效果将会出现显著的变化。
再如第22题。这套试题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22题题干,是让学生结合全文理解小说《棋王》中三次写到“妈妈的无字棋”的深刻意蕴。处理这道试题时必然涉及生活中的亲情现象。如果能够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自己的父母给自己曾经赠送的纪念品,就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小说中棋王随身携带那副带有特别意义的“无字棋”所带给棋王的感情影响,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这副“无字棋”对于棋王生活、生命的意义,就会让学生理解小说这样安排故事情节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目的!
再如这套试题的作文题。这套试题的作文要求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即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是《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言。火柴盒也好,无限空间也罢,其实它们都是次要的,而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做一个真正的主宰者。请以“主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说实在话,这则作文很不好审题。备课过程中,我没有在网络中找到多么有价值的参考材料!
但是,我从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上对学生进行了一番指导,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很明白地理解了题意,对作文的构思立意处理的很轻松,并且写起来也很有兴致。
写这则作文首先要正确把握材料中心。其实,材料的中心不是谈的“主宰”问题,而是“真正的主宰”问题!所以,审题立意时必须把握两个概念,一是“主宰”,一是“真正”的。
我觉得,大多数学生也这样理解的,“主宰”有三层内涵:一是控制,比如时间、情绪;二是决定,比如发展方向、命运;三是左右,比如局势、形势。
而“真正的主宰”中的“真正”很难理解。
我们可以从否定之否定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先将“真正的主宰”改为“不是主宰”“不能主宰”看看。一般来讲,“不是主宰”“不能主宰”就是“听从别人、附庸他人、屈服别人”的意思,就是没有主意、主张、主权、主动的意思,那么,“真正的主宰”必然是“不盲从、不屈从、不附庸”的意思,就是“主意、主张、主权、主动”的意思!
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感觉这则作文比较好审题立意了。
但是,还不够!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主宰”,我们感觉它的内涵还是很空洞、空虚、空灵!那么,我们必须再遵循作文审题立意的第二大原则——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继续对作文审题立意!
具体到这则作文中,就是赋予“空间”以具体内涵!也就是“空间”指具体的时间、具体的情况,比如学习方面、生活方面、感情方面!我们还应再具体!比如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你只是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是,你的学习主动吗,有效率吗,受同学的速度等影响吗,让老师牵着鼻子转吗,等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如果让学生从这个层面审题立意,那么,学生写起来就会从容不迫、得心应手。
但是,到此,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收”,就是收放自如!所谓的“收”就是“化小为大”“化实为虚”,就是在作文的结尾对文章升华、点题、扣题!防止作文偏题、跑题!
如果这则作文能够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谋篇布局、锤炼加工,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必定有真实情感,有深刻现实意义,有鲜活思想,有丰满活力。
应该说,我在这套试题的处理中就贯彻和渗透了“三和”语文教育教学的原则、理念和思想。
现在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在处理这套试题中,学生的自我检测和教师的引导讲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思想修养的提升,选拔功能的体现和审美价值的反馈等,我们基本兼顾,应该说,达到了“和合”的一种境界;而讲儒释道的互补、宋之问的悔恨、棋王的拼搏、命运的主宰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美”“和乐”的意图。而且,在第二大题中突出强调儒教的积极“入世”态度、道家的消极“出世”态度、释迦的超级“超世”态度三者对于人们生活的激励作用、心灵的慰藉作用、罪恶的遏抑作用,这在一定层面上贯彻的是“生命教育”;而在诗词鉴赏中讲到宋之问的悔恨、棋王的孝敬,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生活教育;在每道试题中讲到解题解题技巧和规律,在作文中讲到学会做“真正的主宰”就要“不盲从、不屈从、不附庸”,就要有“主意、主张、主权、主动”,这在一定角度上反映了“生存教育”!
想想,我们的语文课如果上到如此的境界,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还会感到枯燥吗?我们的课题还会那样干瘪吗?我们的教师还会感到虚脱、无奈吗?
附:《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抽样监测语文》链接地址之一——http://blog.sina.com.cn/jzsyl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