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陪伴孩子?
(2018-06-22 16:17:32)
标签:
温尼科特客体关系理论陪伴父母在场亲子关系 |
分类: 教育的魅力(摇摆的教育)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双职工家庭模式不断出现,幼儿托管服务应运而生,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与父母的亲密关系逐渐疏离;给孩子带来依恋关系建立、情感联结、自我意识形成、安全感获得等一系列问题。
父母陪伴孩子,不仅是时间上的数量,而是陪伴孩子的质量,陪伴,最重要的是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陪孩子度过的方式。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温尼科特认为,陪伴,是指身体的陪伴、心理的陪伴、情感的陪伴,在孩子需要时,父母能站立在孩子身侧给予支持;陪伴,是父母在场,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提供心理安全、给予爱的表达;陪伴,是与孩子建立身体心理情感的联结,处理好与孩子的心理、情感的依赖,在婴幼儿阶段搭建与孩子情感、思想交往的基本模式;陪伴,是指父母给孩子身体的支撑、心理的支撑,让孩子感受安全。
陪伴,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需要父母时,你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并提供积极、正向、有效的帮助。
在孩子表达意见,诉说需要时,父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孩子的意见、需要合理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要求,而非只要是孩子的需要,父母就全力以赴。
而过度教养型父母曲解了陪伴健康科学的含义,以为陪伴就是时时要在孩子身边,事事都要满足孩子的需要,“我不在家,回来后给孩子买礼物、吃的、用的,就可以弥补不能陪伴的心里缺憾”。在中国,陪伴孩子成长,对有些父母也是一种无奈。特别是父亲,要外出谋生,要挣钱养家,要实现自己男人的梦想,于是陪伴孩子对于这些父亲而言就是一种奢望。还有那些要外出务工的父母,为生存、为明天的幸福,不得已而舍弃孩子,到外乡谋生,不能陪伴孩子,无奈的与孩子隔离,无法与孩子建立自然而然的情感关系和爱的依恋,致使亲子关系不融洽,孩子与父母没有亲密感,既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问题,也是父母留下爱的遗憾。
我的理解,陪伴孩子既有时间的数量,也有内容的质量,更有方式的健康,即便对那些经年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也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互动、心理需要的满足、父母爱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