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过度教养,成为合格家长?
(2018-06-05 15:55:45)
过度教养,不仅在中国有,在美国也是一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现象。
在中国,孩子在婴儿阶段是快乐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一旦进入幼儿阶段,孩子就开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父母开始塑造、教育、拿捏孩子,父母不是想着如何让孩子玩耍、率性而为,而是要挤压、规训孩子,在“不能输在起跑线”心理促使下,让孩子上兴趣班,报特长班,英语、美术、舞蹈、奥数、书法、语文等,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不论孩子是否喜欢?一切按照父母的心愿而为。
进入小学以后,每周七天,孩子都在学习,没有休息,很少游戏,这符合孩子成长的心理发展规律吗?
超前学习,在幼儿园学习小学课程,在小学提前学习课本内容;强化学习,反复练习,做题做题,还是做题;超课本学习,让孩子学习课本之外的内容,我的童年被学习填满,我的游戏被课外补习占用,难怪有些孩子进入小学就有厌学心理,家长不但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将责任归咎于孩子。
所谓过度教养,是针对中国家长教养孩子的一种现象,一是过度关注孩子的言行,限制孩子的自由;二是家长替孩子做决定,不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三是家长替孩子做孩子能做的事,大包大揽,剥夺孩子自立的机会;四是过度爱护孩子,溺爱泛滥;五是家长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孩子为中心而活着。
如何让孩子既成年有成人?
这是中国家长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各位家长要明白,总有一天孩子得自谋生路,离开父母爱的呵护,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这一天迟早要到来,如果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做好独立自立的准备,没有让孩子学会应对困难的勇气,那双方都会后悔莫及。
家长在教养孩子之初,是不是要考虑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把他培养成一个与家与国有益,且有自立能力的人?
家长是不是要教给孩子起码的生活技能、安全意识、完善的人格,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规划人生,而不是由父母包办;不仅能够牵着孩子的手,也要适时放手;鼓励孩子到户外、学校外等外面的世界探索,不要害怕孩子“受伤”;培养孩子接受后果,承担责任的意识;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学会决定;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以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认真做事的行动,热爱生活的示范影响孩子,让孩子看到我的父母是一个有自己生活,人生成功的人。
家长,为什么不去做点你自己的事情呢?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父母死气沉沉的人生给周围人,特别是子女,造成的心理影响之大,无出其左右。”每个人都应该走在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上,身为父母更是要给孩子做出榜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