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父母,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2018-04-01 15:24:28)
标签:

亲子关系

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

内心世界

心理需要

沟通途径

分类: 教育的魅力(摇摆的教育)

新时代父母对教养孩子很在意,新时代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新时代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他们所希望的人,在新时代做一个父母非常不容易,我也养过儿女,我也教养过孩子,做一个父母太不容易了! 这个时代少有不焦虑的父母,高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就业、出人头地等心理作祟,不得不让许许多多父母焦虑。

1.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把孩子教养得很好,可是,要把孩子教养的很好的积淀是什么?

我的理解,如何把孩子教育的很好的关键是父母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喜欢什么、孩子讨厌什么?孩子的气质类型、孩子的性格特点、孩子需要什么?例如,孩子有时正玩的很专心,转眼间哇哇地大哭起来;有时在与你说话,突然不理你了;在游乐场玩木马,忽然孩子说不玩了;你给孩子买了价值不菲的玩具,孩子连看不都看。这是怎么回事?你问孩子,你刚才怎么了?突然不理妈妈了?孩子会说,我想起了一件妈妈让我伤心的事。你买的这个玩具,不是我喜欢的哪款。

此刻的父母很尴尬,我面前的这个小人是谁呢?还是我的孩子吗?这个孩子怎么这样陌生?

2.作为父母,我们如何了解孩子,如何读懂孩子的心思,这是我们教养孩子的起点。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快速进步、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作为母亲基本都是职业妇女,不能像农耕社会那样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男女都一样了,母亲要外出工作,有自己的一番事业或梦想要成就,再也不是相夫教子的时代了,在这样的情形下,工作、孩子、丈夫、家务,许多母亲被搞得焦头烂额,心里虽有想陪伴孩子、亲近孩子的意愿,但身体的疲乏、职业的压力让母亲们与孩子疏离了,母亲与孩子没有情感联结或少有联结。没有时间陪伴、没有时间照看、没有时间料理,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心理、依恋需要,哪能了解孩子?

还有,许多家庭,不论是城市的核心家庭,还是农村的混合家庭,因为父母都要工作、要养家糊口,无法照顾孩子,只好由爷爷、奶奶或外爷、外奶照顾孩子,即我们所说的隔代教养;由于两代人在价值观、生活习惯、对待孩子的态度、养育观念等方面的不一样,这又给孩子的父母了解孩子带来了极大地问题,更加阻隔了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

凡为人父母者都知道,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没玩没了的事情,在这望不到头的“苦海”里,如何才能做到了解孩子,边工作、边把孩子养育成人呢?

3.了解孩子,与孩子在一起是一个必须的条件;这给父母走进孩子创造了机会,但是,有些父母依然不了解孩子,特别是一些父亲,他们认为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我只负责挣钱,不愿意了解孩子,网上最近有一篇文章《爸爸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稀缺品》,我非常同意文章作者的观点,中国有许多父母不仅没有尽到做父亲的指责,而且也不给孩子父爱,就如坊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很多父亲不但把治理家庭让位给母亲,也把教养孩子的角色让位给母亲,父亲仅仅成为一个符号或永远也不回家的人;有位母亲回应自己孩子问她爸爸去哪里了,这位母亲说:“爸爸去打猎了!”没有陪伴,没有经常性的与孩子在一起,父母怎么了解孩子?

4.你家孩子的气质性格特征如何?孩子心里需要什么?仅仅陪伴是不够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你是不是要知道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行为特征?你是不是多少要了解一些孩子在某个年龄段的认知发展、情感表达、自我意识、需要满足、情感依恋等等方面的常识?例如,3岁的幼童,他在自我意识、语言表达、行为、身体稳定性、好奇心等方面有啥特点?父母还要了解孩子心里需要什么,孩子在想什么?例如,4岁的幼童,非常喜欢探索新事物,喜欢睡觉前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喜欢接触不认识的人,开始与大人讨价还加。养育孩子,不能想有些父母一样,给孩子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就行了,我这就是教养啊,还要我怎样?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大概忘了,孩子不是动物,不是小狗小猫,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5.辛苦的父母不一定是够好的父母;我们都见过这样的父母,非常辛苦,操持孩子的吃、操心孩子的穿,还要四处打听孩子的培训班,还要为孩子安排外语学习的老师、带孩子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游玩。可是孩子依然不领情,父母依然抱怨不了解孩子,父母做父母的,孩子行孩子的。许多父母会说,咋回事啊?因为很多父母,特别是妈妈,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心愿来为孩子做事;不考虑孩子的意愿,不尊重孩子的自我,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经常用“这是为你好!”、“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咋不理解呢?”来威胁孩子。父母辛苦没有错,父母埋头于苦干也没有错;可是,你要想想,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如何?孩子领你的情吗?

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如何读懂孩子的内心?培养感同身受的能力,培养倾听孩子说话的耐心,多陪伴孩子,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博客文章内容、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博客作者;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微信:ZUOZHX88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