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学播种者左利平
心理学播种者左利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63
  • 关注人气:14,3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婴分离与儿童健康成长

(2018-03-28 15:33:07)
标签:

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依赖与分离

依赖与自立

母婴关系

温尼科特

分类: 教育的魅力(摇摆的教育)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成长过程,始终存在着一个依赖与分离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也被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证实,人类个体有一个漫长的依赖期,自出生后,到青少年末期,人类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要依赖于别人,特别是对照料者的依赖。也就是说,人类儿童需要一种连续性、安全性、稳定性和环境的适应才能健康的成长、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个体对他人的依赖,是个体的一种心理需要;按照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温尼科特的观点,儿童在发育和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胎儿阶段的绝对依赖、婴儿阶段初期的完全依赖、婴儿阶段末期的相对依赖、幼儿阶段的自立。实际上,婴儿对他人的依赖就是对母亲的依赖、对家庭的依赖,在依赖中婴儿获得身心发育和成长,在依赖中婴儿学习独立与自立,逐渐习惯分离,走向个体的自立。

分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精神分析早期的代表人物、被弗洛伊德称为“精神分析之子”的兰克认为,由生命诞生那一刻开始,婴儿首次感到分离之痛,即“出生创伤”,一直到生命终了那一刻结束,这是最后的分离。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婴儿在出生以后,要经历多次分离,这给婴儿带来了渴望和恐惧的心理,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和不安。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克莱因把这种婴儿出生与母亲的分离的现象称为“原初焦虑”。之后,个体还要经历多次分离。1.断奶的分离,断奶由自然断奶与非自然断奶,无论那种断奶都会给婴儿带来不安和恐惧,婴儿的感受是妈妈不要我了或不喜欢我了;作为母亲要与孩子说“你已经6个月了,已经是大宝宝了,你可以吃新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不会给你吃奶了。妈妈依然很爱你!”2.分床的分离,这个问题在西方不是一个非常被关注的问题,但在中国,分床就是一个必须要十分注意的问题和现象。中国古有“三岁母子父女不同床”的说法,这既是要解决母婴依赖问题,也是要解决父母与孩子的乱伦问题。婴儿3岁以后就要分床,自己睡,不再与母亲同睡一张床。3.上学分离,孩子3岁以后,他要走向外部世界,到外边的世界去探索,与同伴交往,到幼儿园这个新的天地开始新的生活;有些孩子可能不想去,有些孩子害怕去,这些都与母亲在个体婴儿阶段时,如何处理依赖与分离有决定性因素。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母婴分离这个问题上,上述三次分离是最为关键的分离,如果这几个分离关系没有很好的解决,那么就会给个体带来无尽的麻烦,个体的自立以及心理成熟就是一句空话。正如现在社会出现的、被人们诟病的“巨婴”现象,我的观点就是,这些被称为“巨婴”的个体,在发育、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好分离与依赖的问题。4.成家分离,无论男女不出意外绝大部分都会进入婚姻生活,组成自己的家庭,与某女或某男厮守一生。但是,有些组建了家庭的个体为什么夫妻关系不和谐、婚姻亮红灯,最后走到分手的地步?我的观点,这些人与原生家庭的依赖关系、特别是与母亲的依赖关系没有解决好,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心理不成熟,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立能力,母亲或父亲成为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代言人,将自己家庭问题、情感问题的决断权利交给父母。

母婴分离与依赖,这是母婴关系的一体两面;母亲在这个关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和起主导作用。因此,作为母亲来说,对孩子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母亲要满足孩子的依赖需要,但要适度;第二母亲要引导孩子,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牢牢地束缚在依靠母亲上,要慢慢地离开母亲,切断与母亲的“肚脐”依赖。

分离,是个体最基本的生命现象,也是个体走向心理成熟的标志。婴儿自出生之时起,就开始了与“他者”的分离过程,他者可以包括母亲、父亲、家庭、同学、朋友等;分离问题不仅仅是与一个人情感依恋的个体的分化,也是个体逐渐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发展的过程。母亲和孩子都要自觉地认识到母婴分离是所有有机体进化本身的一种自然规律,母亲和孩子都要顺应这种规律;是的,分离总会导致不安和焦虑,但是,如果不让孩子逐渐剪断“依赖”的肚脐,不让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那么,孩子如何能成长为有自立能力、控制世界的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个体呢?

分离,人的个体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找到“自我”、形成成熟、走向独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