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最好的亲子教育——儿童是谁?

(2016-01-27 11:42:43)
标签:

儿童

亲子教育

父亲缺失

在场陪伴

依恋关系

分类: 让我们快乐成长

什么是最好的亲子教育——儿童是谁?

论是从事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还是身在亲子教育中的父母,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

儿童是谁?在你眼中哪些人是儿童?儿童是一个有生理年龄段和心理成熟度限制的群体,以我的理解看,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个体。当然,我们又可以按照发展心理学的惯常做法再给这个群体划分几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

儿童,是最复杂的个体;没有儿童,哪有成人?不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哪知成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要义?

在我学习心理学的经历中,对研习与践行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就有一种天然的偏见,认为儿童心理行为有何研究之处?那些小儿、那些啼哭的婴儿,有什么心理行为现象可资我们关注和治疗?心理学工作者应将学术注意力,将临床实践精力投入于成人心理行为的研究与应用。

这是偏见,这是短视!

对此,我的另一个深刻的感触是:许多谈论家庭教育、言说亲子关系教育的文章和讲座,很多指点家长亲子教育迷津的学者专家,都是从宏达的、广泛的立场出发,从应试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城市化进程、信息化等宏观的因素入手教化家长,忽略微观世界,一个个家庭、一个孩子、一对亲子关系,在面对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该怎么做?

在经历了多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践以后,在与众多亲子关系中母亲们接触后,在看到许多有身心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挣扎于正常与非正常的轨道中,我才至深的感悟到,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中,其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起于幼年,起于婴儿时父母对其施加的各种影响。例如依恋关系的建立、爱的触摸、情感的沟通、自我防御机制的构建等,都与养护人(父母)有关。

至于这些影响是正向或反向的,那要我们这些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者去走进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并带领这个儿童的父母尽可能的再回到这个儿童曾经生活过的场景或发生生活事件的事件中。例如,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环境在这里指什么?自然景色的环境?外界的社会环境?人人交往的人际环境?亲子互动的母婴环境?环境,首先是婴儿生长、发展的母婴关系;母亲,在婴儿的成长中是第一个让婴儿感知和参与的环境。再例如,人类个体成长中的依赖现象,即依赖期。人类个体与其他动物不同,有一个非常漫长的依赖期,个体在成长与发展中要依赖他人才能存活下来,首先是依赖父母(养护人);依赖,是人的天性,人类这种动物很奇怪,成年后非常强壮、强大、伟大,但在依赖期与其他动物相比恨脆弱。野牛、斑马、角马、羚羊等,它们的后代出生后,短则几个小时,长则一两天就能自立、自己行走,不然就会被天地加害或吃掉;而我们人类则有一个相当长的依赖期,从出生的婴儿到自立行走,起码要12个月;从依赖养护人存活,到自立自谋生活,要216个月。在这个期间,儿童要依靠养护人才能存活下来,并逐渐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再如,父亲在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与自我成长中扮演何种角色?父爱是如何呈现给孩子的?父亲教养孩子的职责怎样体现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中?

中国式家庭教育当下出现了父亲缺失的现象,父亲不在场。这是不是这个青少年女子气性格特征明显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母亲在亲子教育中的焦虑,即中国式教育孩子的父母焦虑综合症,母亲透过她的言行将家庭过高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致使孩子因压力过大而言行失控,出现许多厌学、逃离学校的所谓“不良少年”,以及苛刻教养、棍棒之下无法忍受父母严爱的弑父杀母的极端孩子。这是我对当下中国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现状的一个感受。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触,越来越不懂自家的孩子了,越来越走不进自家孩子的心里了,感到这个孩子非常陌生。

如何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父母如何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如何不再用老旧的观念看待孩子,如何随着孩子一起奔跑如何让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回归正常,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做的是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要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时,父母要在场;其次,父母要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和表现,这样才能理解懂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再次,在教养孩子的观念上父母要一致,形成正向成长动力,父母是主导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第四,隔代教养祸害多多,祖父母们要远离孩子的教育,你们的职责就是注目、物质条件的保障;第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孩子是父母的,要多班主任、课程老师沟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健康成长的工作;第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坚决去比较心理,父母要懂得,个体有差异性,在智力、情绪、意志、个性、需要等方面不同,你的孩子与我的孩子没有可比性。第七,智力培养不要,孩子们的智力都处于正常值范围,关键是孩子情商(做人做事心理行为方式)的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性、情绪表达的方式、与同学交往的方法、意志品质的打磨等,才是一个人身心健康或成功的关键。(原创  16.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