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亲子冲突中有没有双赢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理咨询如何助人 |
![[转载]亲子冲突中有没有双赢 [转载]亲子冲突中有没有双赢](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文/美天妈妈 图/网络
亲子陪伴中,冲突的出现是正常的,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当然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思想、想法和意见。冲突的出现,反而可以反映出两人在某件事情上面各自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冲突可以让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也可以让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可以让一件关系疏远,也可以使关系亲近;可以演变成两人理解更深的契机,也可以导致激烈争吵的的战火。
冲突是个双刃剑,既然注定会发生,那么怎样积极的解决冲突,才是父母应该学习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孩子应该正面面对的,有机会经历冲突,学会如何应对,为将来社会上不可避免的冲突做好准备,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一部分家长,在冲突中,充当独裁的权威者,运用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命令孩子必须接受他的训导。“我是XXX,你必须听我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一部分家长,在冲突中,伪装自己的权力,扮演着用心良苦,苦口婆心的角色,用自己的价值观威逼利诱孩子就范,“我都是为你好,你以后吃亏了就知道,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你不听我的你会后悔的。”
一部分家长,在冲突中,缴械投降,束手就范,“我一看他哭,我就不忍心,虽然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在育儿的路上感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奈。
还有一部分家长,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甚至是牺牲自己的正常需求来满足孩子。要知道学会尊重他人合理利益,也是孩子的成长课题之一。
是的,在关键的战役中,看似获得胜利的家长,孩子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独立思考的能力,心灵的自由。看似赢得胜利的孩子,他们无法在关系中真正认识自己。这样的路径可怕的循环重复着。
我们,作为现在的家长,曾经是孩子的我们,从一代又一代和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中,品尝到胜利的“甜头”和失败的“苦头”。难道,解决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拼个你死我活?不是你赢得战争,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就是另一方挥舞着旗帜占领高地。
有没有双赢的局面?
在我们的思维模式里,是没有的!因为我们看的听的经验的和预知的都是非赢即输的结果。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一次没有人输,双赢的结果,不是表面意义上的“赢”,但是却胜似“赢”。从思维上彻底颠覆一些观念,一切都会变的不一样。
如果我们真正的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看待……
龙应台女士在她的书里写道,她真的非常不愿意看到她的大儿子吸烟,但是她尊重他是“别人”,他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所以她没有因为母亲的角色而强迫儿子戒烟,而是说,“抽不抽烟,你得对自己解释。”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别人”,我们可以平等的相处,公平的看待一些问题,平静的接受孩子的“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生命个体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对世界多一些包容,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如此苛刻?克里希那穆提有一个观念,我觉得太对了,真正的爱一个人,就不会老是把这个人和别人做比较。比来比去,还是爱吗?
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都是因为爱你”。然后,转过身来,无时无刻不在比较下看自己的孩子,“你看隔壁家小孩回来第一家事情就是做作业,你呢?”“为什么XXX可以,你不可以?”当比较一开始,爱就消失了。你这个时候是爱孩子,还是维护自己作为好家长的脸面和自尊?
如果我们多一点活在实然的世界,少一点活在应然的世界……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育,应该如何如何。读书的时候我们被告知应该学习成绩优异,不断的升学,考上好的学校;毕业后我们应该找到好的工作;我们应该找个好人结婚,养育一个乖宝宝,组建成一个美满的家庭。这些人生道路都是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在这样的大“应该”下,每个年龄段都有无数个小“应该”,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于是从出生起,我们就按照这个应然世界的规律,一步一步向上爬,如果有一天步伐稍微慢了点,就恐慌着被时代的巨轮碾压,被社会的进步抛弃。所以当人们成长到摸清了应然世界的脉络就开始焦虑。
为什么要说多一点实然,用实然的眼光看待生命。孩子的一切就是他当下的状况,接纳他的害羞,他的好动,他遇到困难的退缩,他的胆小……因为这就是他,这就是他实际的样子。如果用应然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你已经有了应然世界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去比较,你总会找出他不如你意的地方,他不被许可的行为,他差强人意的脾性……
不要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父母而烦恼,也不要为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他们自己而焦虑。我们可以选择不按父辈的生活方式过活,孩子同样,他们有意愿也有权利选择成长为他们自己。
如果我们能做好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博士认为,大多数父母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想要让自己的子女传承他们最珍视的价值观。当然不光是父母有这样的需求,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言行来学习,从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戈登博士说,“父母可以通过日常行为来传授他们的价值观。如果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诚实的品质,就必须每天展示他们自己的诚实。如果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慷慨的品质,就必须做出慷慨的表现。”这是父母向孩子“传递”他们的价值观的最好方法,可能也是唯一的方法。
当然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各种良好品质,不是伪装,不是表演,毕竟骗一时,骗不了一世。而是自然流露,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做到你理想中的样子,可以真诚的告诉孩子,而且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而不是双重标准,要求孩子这样,而自己却做不到。戈登博士还说,“父母们通过生活中恪守自己的价值观来向孩子传授他们的价值观,而不是通过强迫孩子按照某些规则来生活。”
最典型的事例,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动手打人,回家后,父母通过棍棒教育孩子不要再使用武力。
与其说养儿育女是教育事业,不如说是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