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要求持续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杜绝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京华时报》3月18日)
如果说“看病难、看病贵”是对当下医疗现状的一种总体概括的话,那么护士态度不热情、解释没耐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就是其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护士是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接触最为频繁,态度不好会直接降低服务品质,也常常是医患矛盾和医患冲突的触发点。现实中,护士冷眼相向甚至恶语相加的现象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而因此而导致的医患冲突在医疗纠纷中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提升和改善护理服务,事实上也是医疗机制改革相当重要的一个课题。作为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和尝试,不能说没有现实意义。问题只在于,两部门似科只看到了病症,却没有开对药方。调查显示,82%的网友表示遇到过护士没耐心的情况,但有70%的网友认为这一通知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网友的投票结果很明确地表明了立场:护士态度不好确实普遍存在,但靠通知来解决问题则基本不靠谱。
作为服务性行业,态度好、有耐心原本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但护士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每天要从事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加之由于信息不对称,面对患者的各种问题,要做大量的解释性工作,身心俱疲、精神紧张,另一方面,在医疗体系中,护士是相对弱势的一个群体,患者也更容易将对整个医疗体制的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不理解不信任乃至敌视,几乎成为护士这个职业的一种职业属性。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护士“没耐心”不能说没有个人原因,但其所折射出的职业困境显然也不容忽视。
对这个问题,网友要比管理部门认识得更加透彻一些,对护士这个职业也有着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调查显示,有57%的网友认为护士没耐心原因在于医疗体制和工作强度大等外在因素,认为是护士自身问题的网友只有36%。哪一个患者不希望护士态度好、有耐心呢?但一个群体的职业态度并不完全是主动认识,常常还带有一定的外部性。众所周知的是,由于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我国护理人员与病床的配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严重缺乏的状态。而有限的医疗资源又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这必然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在整个医疗收入分配体系中,护士处于最低端的环节,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收入待遇,都与医生和行政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差距。劳动付出与收入所得的不匹配,以及承受压力、风险与话语权的不匹配,或是护士“没耐心”的根源。
从道理上说,先除病根,才能收到药效。而反观两部门的通知,则是只问结果,不管过程,初衷固然善意,却因缺乏操作性和建设性而流于肤浅。比如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三级医院的各个病房都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占60%病房的地市级医院的比例不低于80%,县级医院不低于40%。这种指标化管理,充满了“管理万能”的盲目自信和自以为是,根本上是一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仅无益于解决“没耐心”的问题,反而加深护士群体的反感和排斥,而最终的负面效应最终还是要由患者来承担。(稿件来源:新浪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