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荷永老师的《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可以作为献身心理学事业、致力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人研习心理学与灾害的关系,并作为今后在灾难发生后心理援助工作的行动指南。本书既有所谓的心理学及心理援助专业知识和理论,又有规范开展心理援助的操作性内容和方法,更有对心理学工作者心灵的拷问。
只有去过灾区,只有接触过丧亲的人,只有目睹再起倒塌的房屋,只有与无助的孩子交往,自己有与救援人员沟通,......你才能真正走近申老师,走进申老师的团队,深入他们的内心,理解什么是灾后心理援助,否则都是隔靴搔痒!
一次治疗并不能真正解决心理问题。在灾区,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许多所谓的心理援助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心理辅导,一次、两次或几次,但是来访者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给他二次伤害!
如何长期跟进、专人辅导?
有些新闻媒体就是灾区人心灵的杀手或职业沦丧者,不断地访谈或骚扰丧亲人员,而所谓的心理专家也是半瓶水咣当。
以我去灾区的经历,读申老师著作的体会,以及8月6、7日灾区心理援助培训的感受看,广义的的心理援助应是安身、安心、人文关怀、身体需要、日常生活需求、信息提供、矛盾调解、稳定。要切实考虑灾区的特殊需要,而不能自以为灾区需要什么,同时要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心理辅导。
此书中有篇文章读后与我影响深刻,他是申老师的博士生王求是写的《我为什么不做“专家”——灾区一线心理援助随想》,这篇文章可以作为要去灾区工作的人必读的文章:第一如何理解灾区的人;第二我能做什么;第三自我保护薄膜;第四心理援助当从日常生活、从关注灾民的需要开始。
而如果你发问卷、做科研、游击式等,都是灾区人们及同行深恶痛绝的!心理学的良知何在?
心理学面对如此大的灾难,你该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仍然是当下中国心理学的最致命的问题!空中楼阁、不关注现实、空对空,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林崇德先生在几年前就深表担忧,并指出这个致命问题对中国心理学健康发展的困扰,但好像心理学界的人依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观现实景。这样下去,中国心理学将成为坐而论道的空谈学问,无底气、无地气、无前景。
在灾难面前,我们能够做什么?
灾难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是对我们道德、勇气和人格的考验,面对灾难,我们能够自我救赎。不但救他,也自救!
赴灾区心理援助容易,长期跟进专人辅导难,而留在当地设置心理援助工作站则更难,而能在灾区坚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则是对人性、职业伦理及耐性的考验,但申老师和他的团队做到了。
向他们致敬,向他们高尚的人性、执着的敬业精神、精深的专业能力、不懈的坚守信念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