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学院派学术论文写作的经验与怪癖举隅

(2012-08-21 10:19:37)
标签:

转载

分类: 让我们快乐成长
好文,对写学术文章有启发。

学院派学术论文写作的经验与怪癖举隅

张海钟

    笔者做学术20年,也做了10年的高校学报主编(1996年-1998年张掖师专学报副主编,1997年-2001年甘肃高师学报副主编,2001-2006年,河西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最近发现,写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时有许多经验和怪癖,现总结出来,与诸位分享。有些经验确实值得参考,可以避免论文的散文化倾向,容易被编辑看中,提高投稿命中率。有些可能算是怪癖,不一定应该借鉴,而且需要批判。比如我写文章,一般不会顶头就是一个标题序号,至少有一个简短的引言,但不出现引言这个标题。每一个大标题下不会直接跟小标题,而是有过渡语。也一定不会直接把一行或两行字作为过渡语。所有段落都是三行字以上。但是学术刊物限制字数,有时把引言部分给去了,结果是文章标题下直接就是段落标题。我看了很郁闷,只好不看。

    一、尽量减少“对”字、“在”字、“从”字等以副词、介词为开头的句子。我们有些研究生特别是女生写作论文和研究报告,往往喜欢用“对于…..来说”,“在…….情况下”,“在….中”,从…..角度出发”,甚至有些题目喜欢用“从….看….. ”,“对…..的思考”,这本身就是一个病句。凡是发表这类题目文章的刊物都是编辑水平不高或者不太负责任。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受到电视媒体的影响,现在电视里的那些节目,尤其是12频道,充斥着病句、罗嗦、重复。同时也因为小学、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散文训练多,论文训练少。学术论文排斥情绪化、口语化,而女生本来就说话情绪化、口语化,因而出现这些问题就不足为怪。如“对自尊的研究过于集中于学校”。不要“对”字完全可以。两个“于”也没有必要。

    二、每段开头尽量少用笔画少的字。比如“一般来说”,“上述问题”,“以上论述”,“一些研究认为”。“我一直觉得”,笔画一少,排版出来,就显得很口语化,不象学术论文,不严谨,这与人的知觉特点有关系。我写论文时(很多人写作时会把这句话写成“我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就象讲故事)会把“上述”改为“前述”,前字笔画多一些,就显得厚重。把“从….角度”改为“就…..而言”,就显得学院派一点。把以上论文改为“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就舒服一点。“一些研究”改为“许多研究”就比较好。“我一直觉得”改为“笔者始终认为”就好一点。

    三、尽量不过多的分段,把能合并的段落都合并。每一个段落最好在5行-10行之间,显得高深。有些研究生喜欢看科学普及文章,或者心理辅导香港版的书籍,受到影响,写作时把条目尽量都要单独列出一行,结果就看起来象小学教师的教案。编辑一看,肯定是初学者的论文。特别是心理学实验报告,引言、被试、方法、程序、设计、问卷、结果、结束语等。其实结束语是最恶心的一个词汇。好的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不加标题,开门见山,不要“引言”这个词,也不要“结束语”这个标题,没有必要。同时,每个段落后面不要直接跟冒号,如“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然后另起一行。如果改为“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随后进行分析讨论。”就好一点。

    四、尽量少用宣传部门的新闻语言,比如现在流行的“本次活动….. ”,“此次会议….. ”,“本人认为….. ”,“本文….. ”等等。现在这种语言习惯已经渗透到科学研究领域。课题申报书里充斥着“本课题的….. ”,“本项目……”。于是,研究生的论文中就到处使用“本论文”、“本人”、“本研究”等等。直接用“笔者试图”、“我们认为”、“研究表明”、“课题创新点”就行,丝毫不影响句子的意义。“此次调查”,“此”“和”次都是C为声母,i为韵母,读起来很吃力,不如改为“这次”。

    五、拒绝“浅谈”、“浅议”、“浅论”、“浅析”等题目。现在三流杂志的目录中到处是这类题目。尤其是以赚钱为目的,动辄一期发表400篇文章的杂志。我们始终认为,既然是“浅谈”、“浅议”、“浅论”、“浅析”,就在你们单位的座谈会上谈就成了,不要拿来发表。发表就应该高深一些,成熟一些,谦虚也不是这个做法。这些杂志把中小学教师和一些高等学校的助教、讲师影响坏了,一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里都是“浅……. ”。如果一定要谦虚,或者观点不成熟,就用“初探”、“臆说”、“刍议”。

    六、尽量少用疑问句,少用“此外”、“另外”、“顺便”,更要少用“…及….”。学术论文写作不是作报告、讲课。有些研究生喜欢用流行的“如何…….?、“那么…….?”实际都是自己后文回答。与其这样,不如不要。“此外”、“另外”就很不严肃,“顺便说一下”,就更口语化。改为“同时…..”,就好多了。现在许多论文题目里经常使用“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甘肃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奖本来是一个独立的奖项。但教育厅印发文件、制作证书是写的是“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及社会科学成果奖”,好象顺便评了这个奖。如果是平级的事和人就应该用“与”、“和”等词汇,“…及….”显得象老子和儿子的关系、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