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硕士何以“最高压”

(2011-05-27 08:55:40)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的魅力(摇摆的教育)
我同情读了23年书依然求职困难的硕士们。在我周围就有许多在读的硕士、博士生,确实,他们的就业是一个让人烦心的事。

硕士何以“最高压”

               ——晓相人声

 

 [转载]硕士何以“最高压”

    来自新浪教育频道的某项调查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总体上趋于缓和。而在不同学历的大学生中,硕士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强烈。(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 硕士“最高压”(图)

    由于关系着自己切身的就业问题,所以多加的关注了一些,便也有了些对此问题的看法。

    如果把现今的大学生群体做个分类的话,我想该是如此个分法: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四类,并且按照就业情形来看,在大学生满地跑的今天,专科生及本科生更多的充当了工厂里、单位里的工人和小职员的角色,博士生则是较为普遍选择了留校任教或是去往各个研究机构从事科研活动,而硕士呢?拥有“研究生”称号的他们,似乎不再愿进行专、本科生那样工人的职务,而对于科研事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他们,却又有心而无力,也正是因此恰巧使得他们走上了就业的高压瓶颈之上。

    同为研究生,硕士在校期间进行的是横向课题研究,相对来说特别的宽泛,而博士生则进行纵向课题研究,是针对一类问题的研究,培养目标是在所从事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主要考察学生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两者的区别就造成了硕士生就业的尴尬局面,科研上不能像博士生那样进行很好的技术攻关,体力上又不想象专、本科生那样辛苦付出,等待的结果可想而知。

    造成今天“高压硕士”局面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个人觉得是用人单位的自我臆断所致。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吧:

    我认识的一个硕士师兄,和我同一专业(不同的导师),大我一届,去年毕的业,他在找工作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相谋许久的一个企业来校招聘,他欣然的递送简历,却遭到了婉拒,按理说他的成绩很好,拿着高等奖学金,在课题组的工作也是很出色,也发表过高水平的论文,可就是这样还是被拒了,不甘心的师兄又在网上重新投了简历,还是同样的结果,当他得知该企业又去了天津的另一所大学招聘时,他第三次去应聘,还是落选,最后无奈的他,拨通了该企业人事部的电话表忠心,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对他早已有了很深的印象,最后,该工作人员像他吐露了心声:“同学,我看过你的简历已经好几次了,说实在的,你很优秀,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录用你么?看你这么执着,跟你说实话吧,你这个硕士生,在高校里面,应该算是最低层的科研人员,做的是纯理论研究,而我们单位呢,是要生产成品进行出售已达利润的,高校里面所谓的‘科研’,我们也是有所了解的,你应该更能知道,大学里面频频产生垃圾学术你是知道的吧,这种‘科研成果’,放到企业里面根本一无是处,无法达到真正的生产,,,所以我们还是更乐忠于招本科生来当技术工人,或是博士生来做企业的科研,还有真正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厂就能给我们创收,同学,你明白了吧?”一大套的话语让师兄无地自容,只好乖乖的放弃了此单位,另谋他就。

    用人单位的这种急于创收的心态和做法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硕士生(也包括其他大学生)确实很不利,这样的做法似乎完全摒弃了以社会来培养和锻炼人才的最根本的教育宗旨,任何人可能都做不到从一开始就有各种技术的实战经验,这是不可能的,而用人单位,在这个问题上又忘却了他们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尽想着经济效益,这怎能不让硕士就业高压?

    硕士就业的高压问题,也实属正常,技术上的不完善,科研思维上的不缜密,在教育水准上达不到博士的层面,眼高手低的心理让人畏惧,更加可怕的是这种心态的交织和蔓延。硕士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是身份的转变,由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迅速转变没有一个过渡的阶段,这使得其心理及能力方面无法得到很好的调整;其次是教育年限所致,如今的硕士教育年制大多为两至三年,这种短时间的研究生涯无法使其真正领会并做到科研的境界;其三是硕士教育体制的宽容,硕士生“严进宽出”的现状让大部分硕士都无有脸面接受“研究生”的称号。

    解铃还须系铃人,撤去“高压硕士”的高帽,七分在自己,三分在社会!

    夏天到了,高压可不好受啊!

 

[转载]硕士何以“最高压”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xg615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