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每个人活着或死亡的见证者——公共知识分子话题
(2011-04-07 15:02:27)
标签:
上帝中华民国人类论犯罪与刑罚成长文化忏悔适应途径 |
分类: 往事与今生(由臣民社会向公民 |
岁月是每个人活着或死亡的见证者
39、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值得一读。
贝氏在该书中的一个论点,就是司法人员在收集犯罪证据、罪犯证词时,坚持反对基于背叛、出卖为基础的证词。即便这些证词是确实无疑的,也不应当采信。
贝氏的理由:背叛、出卖,是连犯罪者也厌恶的品质。我们不能以罪犯都鄙夷的品质来对付罪犯。法律首要的职责是维护人类的尊严,而不是沦落成“合法”的犯罪。
贝氏告戒我们:做人要有底线!不然即使活着也不如猪狗。
40、学者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话是陈寅恪在悼念王国维的文章中说的)这并不意味着逃避社会矛盾,放弃社会责任。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确实是人生的现实。
学者们所持的这种精神,表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政府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与民众站在利益共同的立场上,以良知和责任的身份与政府对话、合作。
另一层意义表明,一旦知识分子为官,成为担当一地方的党政领导,不能被政治中阴暗的、丑恶的东西给毒化,并随着那些堕落的东西一同堕落。
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职责。
学者所持的这种精神,还表达了知识分子这个集体自出现以来就昭示与人的心愿,学者在现实生活中,在能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时一定要坚持,不能与自己反对的东西同流合污;在不能坚持这种精神时,要与之抗争,维护正义之尊严,而不能独守清白。
还有,它告戒后来者,做学问,要先学着做人,在知道了人是什么之后,再做学问。
做学问不能阿谀奉承,不能迎合当权者。
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然后才能做到学术独立。
41、什么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问题?
信念!
人,活着为什么?
人生的路径在哪里?
信念抑或本能。
42、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则有斯人。这是章太炎对黄兴的评价。
孙中山言,黄兴是创建民国的柱石。此言甚公允,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过程中,黄兴、宋教仁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但很可惜,两人都中年殒命,不能再为中华民国的事业注入活力。
43、人,若要与上帝对话,接近上帝,倾听上帝的爱言,只能由他自己去做,别人的干预都是徒劳的。
信仰是人精神生活决断的私人事件,而精神生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精神生活只能在黑暗中独行,寻找上帝的声音。
44、学者周国平对自己为什么要写作的回答与我们有极大的启发。
他说:写作,是一种训练内在视力的方法,它可以让我感觉灵魂时常就在身旁,灵魂与我同在。
45、避世修行不难,难的是在世俗中肩负着人间的苦难,在朝圣的路上不停的走。
46、岁月、回忆、写作。人的一生是在岁月中展开和消失的,岁月可以将人塑造成伟人,也可以将人贬为卑污者。
岁月是把利剑,岁月是每个人活着或死亡的见证者。
回忆是无限的、无尽的,过去的岁月如何再被拉回来,再被我们亲历一次,那只有靠回忆,慢慢地、一点点的把已经逝去在岁月长河中的生活碎片用回忆的线串起来。
回忆是向回走,走向历史,走进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之中。把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已经死去的东西通过回忆的方式让其鲜活起来,重新在我们眼前活动起来。
不论岁月也好,还是回忆也罢,要想成为文献,就需要写作。
47、生长本身就是目的。
盛开本身就是目的。
成熟本身就是目的。
你能无休止的问,生长为什么?盛开为什么?成熟为什么?
为什么的诘问,来自人类自找烦恼的哲学思考。例如,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福柯等人。
在大自然中,一棵树长大了,很美;一朵花盛开了,很艳丽;一枚果子成熟了,很诱人。
难道,我们也要问那树、那花、那果,为什么要长、要开、要熟?
我想“人为什么活着?”或“人活着为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人类自己找累、找麻烦。
自然界的树、花、草,牛、羊、猪,他们为什么活着?它们活着有什么意义?它们只有回报,不求索取,即使人类贪婪,它们也毫无怨言。
人类,不是自喻高尚、智慧、仁慈吗?
面对不求回报的大自然和自然界中的一切有生命的灵魂,人类何言以对?
人类和自然界其他有生命的物种,都是大自然的遗物,可相比一下,谁更圣洁,崇高呢?
我无言以对。
自然是美丽的,它绚丽了人类的色彩;自然是无私的,它满足了人类的欲望;自然是博大的,它给人类提供了安身之所;自然是圣洁的,它让人类在无止境的欲望满足之后扪心自问自己的灵魂。没有大自然人类会是什么?
人类该好好拷问一下自己的灵魂,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对话,在自然布置的蓝天白云下的广厦里。面对自然,诘问自己,谁自私,谁残忍,谁欲望难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