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识别与干预—高校辅导员自我成长11
(2010-12-28 15:58:55)
标签:
少儿神经症心理危机心理问题人际沟通辅导工作教育团体心理辅导 |
分类: 辅导工作分享(辅导员导航) |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精神病性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一、心理行为问题及精神病性障碍识别与干预
(一)心理咨询的一般步骤: 辅导员经初步接待——获得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及其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临床资料获得与分析)
二、学生危机事件干预(学生心理应激服务)
(一)心理危机干预定义:1、危机——是一种极度困难的状态,当事人认为面对某一事件或境遇时用个人的资源和应对机制已无法解决(一种走投无路的状态)。2、心理学的观点:临床心理学一般将此称为应激事件或创伤事件。事件使个体感到极度的害怕、震惊和悲伤。(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福建南平校园血案、舟曲泥石流、丧亲、离婚等)
(二)心理危机的特征:1、是危险也是机遇,2、危机是个体成长的动力3、危机涉及社会支持
(三)心理危机转归(变化):1、危机自然好转;2、危机需要及时干预;
(四)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模式):1、平衡模式——危机—失衡—平衡,2、认知模式——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模式,来解决他的危机。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要应用心理社会模式,既解决当事人内在的困境,也发挥外在的社会支持作用。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临床心理学认为,整个危机干预过程包括六个步骤。1、确定问题——何种心理行为问题(类型、严重程度),2、保证危机个体安全——预防当事人采取过激行为(自伤或他伤);3、倾听和心理支持——及时提供心理援助4、制定干预计划——锁定目标人群,制定干预方案,咨询、治疗、转院5、提出可采用的应对方式——个案、小组、团体6、得到危机个体的承诺——
(六)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评估: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进行全面评估。1、危机严重程度的评估:1)认知状态;2)情绪反应;3)行为活动;2、情绪状态的评估:1)情绪反应;2)情绪控制能力;3、应对方法及社会支持系统的评估;4、自杀危险性的评估;
(七)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沟通技术:1、接纳;2、倾听;3、开放式提问;4、封闭式提问;5、用“我”表述;6、共情
(八)如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1、非指导性参与;2、指导性参与;3、危机干预者的咨询策略,1)认识个体差异;2)评价自己的状态和能力;3)保证求助者安全;4)适时提供帮助;5)关注求助者的迫切需要;6)发挥求助者的优势;7)利用其他工作资源;8)转诊。
(九)自杀的干预:
自杀,作为公共卫生重要的问题之一,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因各种挫折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惜生命而采取极端方式自杀的事件多有发生,且有上升之势。
1、自杀是危机事件中,个体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对个体而言,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办了。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杀作为一种巨大的、个体无法承受的心理挫折,是由外部事件引发或个体内部归因不良引起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极端现象。自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行为现象,当我们试图解释自杀缘由时,对自杀倾向及行为进行的分析永远是一种可能性猜测。因为这世上只有自杀的人自己最清楚为什么要自杀,也只有自杀的人自己才有可能理解“我为何不能再活下去?”(活还是不活?)2、了解自杀的动机——“我”为何不想再活下去?3、有关对自杀的误解——4、对自杀个体的评估——5、对自杀个体的干预;6、对自杀个体的预防策略;7、心理咨询师对自杀个体的中立立场。
我们关注和研究个体自杀现象,不是仅仅为了找出个体自杀的动力学原因和模式解释,而是要以自杀现象作为一个契机,从个体切实的生活体验中,理解他的人生道理和苦恼,从而能够从个体的角度,深刻理解人类社会中更加普遍的问题和痛苦,为我们找到一种更有尊严的生活可能。其出发点在于帮助个体解决理解“我”的处境、“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世界的相关等生存性、宽容性问题,培养个体生活于这个社会的勇气,提高个体对挫折境况的认识和应变能力,最大可能地消除个体现实生活里好的生活与不好的生活的悖谬,使之保持身心的平衡,经常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