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事件应对与大学生心理障碍预防

(2009-10-23 09:01:18)
标签:

大学生

成长

就业

心理压力

心理活动

心理障碍

常模

教育

分类: 辅导工作分享(辅导员导航)

该文已于20092月发表于《丝绸之路》下半月刊

生活事件应对与大学生心理障碍预防

左利平

由万素英等人组织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教育报》2006622日第三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8份,有效回复率为93.4%)的结果显示,有25.8%68.0%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感到心理压力。由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张国奎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在校大学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20054月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300份,有效问卷2164份。)显示,有高达60.7%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情绪。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和人生挫折等生活事件。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能够切身感觉到生活事件的压力,但对于导致心理压力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又不能用相应的应付方法来面对,因而就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因为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困扰。大学生因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压力,给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引起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应付心理压力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关于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心理健康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付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着一定常模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但是,在非常规条件下,这种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出现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心理不健康,即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活动的正常范围。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按照个体心理问题出现的时间长短、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等标准,将心理障碍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它们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但仍然在心理活动的正常范围内。而心理活动一旦不正常就走向了它另一方面——异常心理活动: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和人格障碍。

如何区别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1、能保障个体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个体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个体正常地、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他所生存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用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来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多采用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二、应激适应与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而自己又缺乏能力解决问题的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生活事件。有的是已被意识到的,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有的是尚处于潜伏阶段,如专业学习与兴趣、就业、恋爱与异性关系等等。生活事件,就对个体的影响来说,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但是,无论哪类性质的生活事件,都要求大学生去适应,付出努力面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便应付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应付,就是“适应”。

适应,意味着个体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包括对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强度的评估,对自我能力的评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说:“真麻烦!”体验到麻烦,就说明压力已成为现实。

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可因不同的身体状况或心境而承受能力不同。这说明,所谓心理压力并不单纯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成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按其种类可以分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不良、就业压力、人生挫折和情感问题等。1、学习压力;如果学习压力得不到及时调适,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2、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习惯的差异,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际交往不良,社会功能弱化。3、就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万素英、张国奎等人的调查均表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就业方面,有45.2%的学生对目前的就业感到压力很大,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不乐观。4、人生挫折;大学生面对挫折时态度比较消极。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大学生一方面抱怨客观条件,把受挫归因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归因于内部原因,导致他们的低自尊评价,产生否定自我的自卑心理,出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情感认知模式,影响他们理性的对待现实和客观的评价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管理。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麻烦事还不是麻烦事,怎么解决麻烦事才是一件麻烦事。”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不是一件麻烦事,关键是看他们如何对待它,如何解决它。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应付心理压力,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分析心理压力的成因及严重程度,积极的面对它,充分发挥自己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的心理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有效管理自己心理压力的知识和方法。1、应付的综合分析;当个体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它的的客观评价,这种压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再次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知难而进还是感到大祸临头;第三个体要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动,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还是消极的逃避。这就是心理应付技能。2、心理应付的方式;情绪定向应付和问题定向应付。(1)情绪定向应付;在个体遇到压力或挫折时,情绪会做出某种反应。(2)问题定向应付;是指应付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付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的一种方式。当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时,一般而言都要寻找某种途径或办法去协调或解决它。3、培养良好的自信心;(1)、自信的内涵;自信或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也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和自我的核心部分。(2)、自信的表现;自信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它,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生。①自信的表现: A活泼、B虚心、C坦诚、D大度、E轻松、F开放、G言行一致、H勇敢、I果断、J幽默。②自信心的维护:A个体的自我形象是由他自己来控制的,B不要让他人设计你自己的生活目标,C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D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E看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F努力提高和发展自己,G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③、自信是人生发展的需要;自信或自尊是个体的内在的基本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那么个体就会有健全的人格和充分的人生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成长中的障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心理变态或心理疾患的本质,是“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在个体的自信的内在需要中,包含着“自信”的基本要素:诸如“自我接受”、“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感”等,所以说,自信和自尊是个体内在的发展需要。4、善于运用社会支持;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对个体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支持”。(1)、什么是社会支持;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相互依存的、可靠的纽带性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工作关系等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获得信任和安全,并在众多的关系中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帮助。(2)、社会支持的形式;从个体生活方面看,他能够从家庭、邻居、朋友、同学和同事等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从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方面来看,组织、各种“心理咨询”机构或社会救助部门也可以给他提供“社会支持”。(4)、社会支持与个体发展;“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要掌握一些“社会支持”的知识和资源。A社会交往的主动性;B社会交往中的接纳性;C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支持。“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的生活都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他们抵御心理压力,也能够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而言,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管理心理压力时,就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掌握应付心理压力的方法,在生活中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综合减压计划,按照自己的学习、生活、性格、时间和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减压。①安排好学习、学习应对压力;做好学习计划,不要拖拉,清理书桌,适应环境,积极沟通。②安排生活应对压力;休息,睡眠,饮食,运动,学会放松,掌握一些放松的技巧等。③调节心理应对压力;正确评估自己,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客观认识自己的不足、优势;合理处理冲突;冷静面对现实;学会弹性为人处世技巧。④人际关系调整应对压力;家人,同学友谊,不讲闲话,不要凡事应允,学会适当宣泄,保持幽默;参加社团活动。⑤人生要有追求应对压力;感受自然,欣赏小事物,目标确定,目光远大,行动立即。⑥休闲应对压力;休息,娱乐,爱好,艺术兴趣,情趣,享受现实的一切。(删节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