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辨识与干预策略
(2009-09-22 10:54:55)
标签:
个体健康心理健康自杀事件大学生危机心理咨询心理干预教育 |
分类: 辅导工作分享(辅导员导航) |
此文发表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年4期
当代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辨识与干预策略
——对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心理学分析
左利平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生最为动荡的阶段。自身出现的问题,他们面对的问题,稍有闪失就会酿成终身大错或一生的遗憾。尤其是面临一些诸如亲人离世、情感变故、学业受挫、暴力伤害、社交不良和就业无门等生活事件时,我们如何帮助他们渡过人生中的艰难阶段,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生存危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及时的心灵抚慰,是我们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和必须要做的事情:提高辨识大学生自杀意向的智慧和援助他们解决心理危机的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自杀事件的事实概述
近年以来,在各个高校中,学生因心理冲突、精神障碍等身心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且有上升之势。
1、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基本概述;自2004以来,报刊杂志对当代大学生过激行为(自残或自杀)多有报道。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为了一点生活小事、为了一些不涉及原则的事,要么行凶伤害他人,要么轻易的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呢?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为什么在遭遇心理冲突时要采取极端行为?为什么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弱?是他们自己出了问题,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教育有问题?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成材,还是成人?是注重对大学生工具知识的传授,还是要注重对他们成为一个人的教化?这些处于花季年龄的青年为什么在处理与同龄人的矛盾及自己的问题时要选择过激的方式呢?结症在哪里呢?
他们这种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的行为,不但给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也给高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2、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特点;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的报纸《青年参考》2006年7月14日曾刊登一篇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文章《解析大学生自杀现象》,文章作者何振文对2001年以来国内报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分析,2005年以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男生多于女生, 2)本科阶段学生最多,2005年自杀的大学生中,本科生占的比例达53.4%。3)毕业班学生多,根据近5年的统计,毕业年级自杀学生是最多的。4)学业、就业、恋爱、人际冲突是自杀的主要原因。5)大学生自杀人数呈上升趋势,2002年是27起,2004年是68起、其中48人死亡,2005年是116起,83人死亡。
3、危机事件的心理学学理分析;所谓危机是一些个人的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个体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行为和生活。而自杀则是个体经历强烈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杀是心理危机事件中,个体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即最大的危险。对具体的个体而言,他已经不知道如何忍受心理痛苦和应对成长挫折了。于是他在困境中选择了消极的、极端的解决危机的途径:自杀。
二、大学生自杀现象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我们从社会性、生物学、心理因素(认知)三个方面剖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一)社会性原因;1、从社会层面分析,我国已进入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期;一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二是从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独生子女这个群体的人口已占到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理特征;三是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四是尽管从1999年以来,教育部和高校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措施,但由于学生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之比例悬殊太大,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覆盖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关注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5 .5%)。2、个体遭遇心理危机的相关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生存环境; 1)家庭教育严厉,父母对学习成绩不满意;2)环境改变和学业成绩不及格与引发其心理危机存在因果关系;3)生活事件发生后,父母、同学等社会支持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缺乏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4)中学时代的“龙头”与大学时代的“凤尾”形成的心理反差,使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低自尊心理,对解决心理问题起了消极导向作用。
(二)生物学原因;从生物年龄看,同样的外部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和成人来说意义是不同的,心理反应也不一样。对青少年而言,受到外部刺激后很容易泛化,心理问题极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
(三)心理因素;从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来看,一个人的认知评价方式是决定在同样的条件下引起不同情绪、行为反应的关键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当个体面对心理应激事件时,并非事件本身有多大压力,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和解释使之感到压力不可承受。
三、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心理学干预策略
可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关注大多数人以外,是否更应该关怀那些急需心理帮助的少数人——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尤其是正处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的学生。
1、心理学干预自杀事件的准则;1)心理危机干预要充分尊重当事人,不责备、批评当事人当前的言行。2)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任何参与干预的人都不能向无关人员透露当事人的隐私,或对其进行对与错的是非判断。3)对当事人的身心状况进行健康和危险评估,特别是对其认知、情绪、人格和生活环境进行正常与异常的精神病性评估; 4)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的心理危机工作联盟,减少当事人应对心理危机的无助感。5)建立校院两级心理危机反应制度,按照心理危机干预原则采取相应的策略,做好预防工作。
2、运用心理咨询方式处理大学生自杀事件;高校的心理咨询师要主动关注那些正处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的学生,向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在成长中遭遇的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走出错误的观念世界,客观看待现实,学会爱并接纳自己和他人,例如通过小组活动掌握例如人际交往、有效沟通、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动中强调相互支持、鼓励、做决策,以及有效沟通等。
3、制定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计划;1)从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到积极帮助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3)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4)设置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辅导员岗位,其岗位可以根据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分为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等三类,针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为其提供不同类型专业性辅导。5)建立校院两级心理咨询辅导网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珍爱生命、悦纳自己。6)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结合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提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和处理应激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4、应对要有不同的方式(类型、方法);根据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我们介绍两种主要的心理应对方式: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1)情绪定向应对;在个体遇到压力或挫折时,情绪会做出某种反应。2)问题定向应对;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对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的一种方式。当大学生面对压力或挫折时,一般而言都要寻找某种途径或办法去协调或解决它。在他们有意解决问题时,要对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要么解决外在问题,要么解决内在问题。
5、建立提供社会支持的网络;所谓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觉得受到关心、尊重与帮助,这些来自社会他人的资源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或解决问题,或增加个体应生活事件对能力。(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