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之前卖袜子”故事中蕴涵的心理学知识--日常生活中心理学

(2008-03-13 08:58:29)
标签:

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日常生活

心理学应用

认知对比原理

健康

分类: 身心健康养生堂

“春节之前卖袜子”故事中蕴涵的心理学知识

我近日读到一则很有意思的故事,不妨与各位朋友一起分享其中的心理学奥秘。

故事梗概春节快到了,我想干点什么赚点钱。于是想到了春节一般都要换新,卖新衣服没那么大本钱,再说了,也就是想在春节临近这几天摆个小摊,于是想到了卖袜子。根据我们这里人们的习惯,春节前都要买些新袜子。
  可是,等到摆起了摊才知道,任何事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我只想到了春节买袜子的人多,却没想到卖袜子并不比买袜子的少多少。可能是别数人都买完了,或者都在别的摊买了,所以光顾我这袜子摊的人太少。眼看着离春节越来越近,可我只卖了两双。
  正好精通做买卖的表哥来,听说了我的苦恼。便教给了我一招……

  第二天,我又摆起了摊,不过我把原来统一的2元价格,分成两堆摆放,一堆是2元,一堆是20元。当看着像挺有钱的人来问,这两种袜子看起来一样啊。我便说,这两种表面相同,质量不同,一般人看不出来,有钱人都能看得出来。那人一声不响地给了我20元,买了一双走了。当看着像没有钱的人来问,这两种袜子看起来差不多啊。我就说,反正进价不一样,我也不知道究竟差在哪。那人于是就买了一双2元的,边给钱边说,哪有那么多讲究,买便宜的反正上不了当,和贵的一样穿。

  最后,有的以本来的价格2元卖了,有的以20元的高价卖了。最后只剩下了两双,一双我留下了,另一双送给了表哥,我笑着对他说:给你这双可是20元那堆里的。

 

明眼人一看,“我” 就是一个不会做生意的人,是个刚刚进入生意场的新手。可是在表哥指点迷津后,销售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生意出乎意料的好!

此中透露出为常人所不经意的人类心理固定反应模式。

在对这个故事里表现出的心理学现象进行分析之前,如我赘言,给各位讲述一个与“春节之前卖袜子”有着类似情形的生活现象。人类社会中男女求偶的经历,我想各位都经历过或听说过,它也有一些跨越各种文化的有趣规律,在世界各地的征婚广告中,女性通常都会声称自己外表有吸引力(身材娇好、脸庞美丽等),而男性则会强调自己财力雄厚(高收入、置有房产等)等等,不一而论。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春节之前卖袜子”这个故事的场景中。

“我”只所以在开张后,很少有人光顾我的袜子摊,除了自己是新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不谙销售之道——“便宜=低劣”和“昂贵=优质”,没有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可是,在表哥的面授机宜后,“我”的生意出现转机,卖到最后只剩下两双袜子。

真是不可思议!

事后,“我”反复琢磨,并请教了研究心理学的朋友。他说,当有钱的人决定买20元一双袜子时,他的脑子里一定装着“昂贵=优质”模式的观念,他相信“昂贵”不仅仅指价格贵,还包含着质量比较好的意思。当然,买2元钱一双袜子的那个没钱的人,其购物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心理意象,也和“有钱人”一样,他也相信自己买到了好货,尽管便宜,但和贵的是一样。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自有行为的规律可循。

在本故事中,不管是有钱的人、没钱的人,还是“我”,他们的买卖行为都揭示出人类心理活动中另一个著名原理:对比原理。他们各自的买与卖的行为的发生,都是在判断事物的差别过程中完成的。

起初,2元钱一双袜子,没有对比,货比三家嘛!第二天,将同质的袜子分成2元、20元之后,事物的对比性立刻显示出来,好坏、优劣不言而喻。“我”在销售中有意识的运用了人类心理活动中的认知对比原理,可谓不费九牛二虎之力,仅凭对比性原理就轻松地把袜子卖掉,赚到了过节的钱。

由这次的买卖,“我”还悟出了些许道理,有钱的人、没钱的人,包括我,都是在“一分钱一分货”的谆谆教导中长大的,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多次体验过这条教导的正确性。有钱的人始终信奉便宜没好货的生活哲理,价钱越贵,价值就越高,品质就越好。没钱的人下意识的想到,“妈妈的话是对的”,要“看菜荚饭”,生活中的种种经验暗示他,我的生活水准只能买2元一双的袜子。

话又说回来,本故事揭示出的心理学意义,远不止“我”上面感悟到的。如果,各位要笔者归纳一下,我窃以为:第一,对做生意的人来说,在销售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好认知对比原理,深谙消费者心理,让消费者在无意中进入你的促销策略,不经意的推销出你的产品。第二,人类心理活动中有许多固定反应方式(即习惯化反应):“便宜=低劣”、“昂贵=优质”、“一分钱一分货”、“榜样的力量”、“专家的话是对的”、“量身定衣”、“互惠”、“相似性”等等,都折射出习惯化反应的心理现象,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有形或无形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第三,人类心理活动(认知、情感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反映出的规律性现象,都是在人类长期进化中形成、固化下来的,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许多经验,经历了多少代人被内化成我们心理活动的特征。其实,心理学揭示出的许多人类心理现象,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在人们学习中的运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在精神病性障碍治疗中的使用;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在信息科学的广泛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企事业单位职工管理中的推广;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商业消费促销活动中所取得的效果;勒温的“社会行为”在个人、组织交往中对其行为发生的影响等等, 只不过,我们一般人不留意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