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十大怪现象
中国的大学是什么时候遭到社会诟病的?
中国大学的怪现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本以为大学能够得到社会的更加青睐,为社会再多做一些贡献。可事与愿违,大学却越来越成为社会批评的对象,尤以2006年、2007年为甚,就业低迷、盲目扩张、学术腐败成为中国大学的通病。
知识改变命运从科学研究开始,大学中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向来被称为学术精英,是知识探索的冒险者,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探索尖端的知识、凝聚最新的创意,建立最新的典范,最终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反对命运,影响社会发展的轨迹。但大学教育的最大风险,就是失去“科学的精神”和“知识的真诚”,背叛自己的良知,自欺欺人,陷于弄虚作假腐败滋生的怪圈。笔者认为,中国大学之所以遭到人们的诟病,不断被社会批评,走向如此尴尬的局面,主要因为它们出现了一些令大众不能接受的怪现象:
1、盲目扩招,质量下降。1999年之前,在大学里10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十分罕见(除非是公共课、成人教育课),而现在已是屡见不鲜;以往都是一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导师带几个学生,在家里或教研室上课,可现在是一名导师带二三十名研究生,多者甚至几十名。大学已经不是培养人才的殿堂,而成为大批量生产“知识工具”的工厂,且产品质量不合格。
2、大兴土木,攀比成风。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奇先生说过,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大厦,而在有大师也。可我们现在的大学校长们,早已把梅先生的谆谆教导忘掉,不顾自己情况盲目扩张校区,大兴土木,什么都建,会议场馆、接待场所一应具有。试问,目前的人口高峰期(2008年结束)过后,你当下急剧扩张的新校区能用上吗?到哪里招那么多学生?
3、近亲繁殖,排斥异己。许多大学在选拔留校教学人员、招收研究生时,对外来的一律拒之门外,而对本校的和本院(系)的却另眼相待,美其名约“肥水不流外人田”,况且本校和本院的老师博士还可以提高自家的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导师也乐意带熟识的学生。这种现象在各个大学中比较普遍,如此下去怎么得了,近亲繁殖,学术生命机制退化,创新能力从何而谈?
4、造假浮夸,虚假引进。学生就业率不真实,蒙骗社会,高扩招并未带来高的就业率,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就业率已经低到20以下,可就是不敢给学生家长及社会讲真话;伪造数据,发表假论文,或者夸大自己在国外的成果,哗众取宠,欺世盗名;突出本部门等小团体利益,虚报工作成绩,甚至不惜“慌报军情”,骗取经费。
5、“跑步进钱”,钱权交易。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术主管部门掌握所有经费的分配权和项目审批权,高校领导和学术带头人的任务就是专跑“部门”,获取经费;政府部门领导借此机会“攻读”硕士、博士,学校也为之权宜处理,降低学术要求;学校内部校院和职能部门领导借此领衔挂名,参与项目或科研,从中谋取名、利。
6、粗制滥造,拼凑抄袭。教学、科研人员将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组装拼接”多次发表,或者七拼八凑反复编教材,严重者甚至会有针对性地与局部地剽窃、抄袭,明目张胆与改头换面的剽窃、抄袭者也不鲜见。导师如此,学生行效,学术诚信荡然无存。
7、热衷社交,注重创收。科研人员,不重学术,重权术,热衷社交,攀附权贵,以拿到项目获得经费为目的;教授等一般人马,不重教学,重创收,频繁外出授课、演讲、做兼职,名教授更是热手,不给本科生讲课,心恋上万、上千元的出场费;硕士、博士毕业,不愿意教学,留意官位,一心想进入大学的中层领导,读书为官论在大学盛行。
8、学霸横行,排斥异己。从名牌大学到地方院校,直到个院校的系所,有些学术权威或学科带头人成为该学校或该领域的“学霸”,根本不允许学术批评存在,搞莺歌燕舞式的学术颂扬,结果只手遮天、结党营私,而对于异己则采取打压排挤的做法,学术气氛万马齐喑。
9、派系恶斗,互相倾扎。大学内部院系所各不待见,不同学科、不同派系之间,不但是学术上的分歧,更多的是行政权力和项目利益上的争夺,彼此之间互不买帐,互相倾扎,彼此拆台,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学校倒霉。
10、内定奖项,关系利用。从项目、经费申请到成果评审,以及职称评定,不是看科研成果,工作表现,为人品格,而是看亲疏和活动能力;评审不透明、不公开,不少奖项的候选人既是裁判又是参赛者,或者评委与获奖者结党营私,利益均沾;师生之间相互利用,学生需要老师关照、需要得到老师认可,老师利用学生做廉价劳动力,做项目、写论文老师乐意在学生的论文上署名;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人员套近乎,我看重你手重的权或钱,你的学术成果我可以分享,二者互为利用,何乐而不为?
求真务实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更是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大学不能再盲目追求虚假的繁荣,而要与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谈恋爱,热情地拥抱诚信,这才是中国大学的真正未来。
我期盼着中国大学的新春天。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大学人的真切心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