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身心健康养生堂 |
别把我当病人
我在写下这个题目是,自己依然有许多迷惑不能释怀,最让我头疼和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拿人当病人对待,尤其是现代医学,不论是教学感化学生,还是行医接待患者(暂且用这个称呼),总是使用病人或康复者这个词,而不用健康者的称谓?所有医学院的教师为什么只教给学生有关疾病的知识,而不传授健康保健的理论及方法?每本教科书上都在喋喋不休的说,人一出生就与疾病为伍,我们要与疾病做长期的斗争。
医学,怎么是这样一种模式?
有识之士告诉我,你怎么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医学自诞生时就遵循疾病——治疗的思维模式和行动祖训,它在骨子里就排斥生活方式——健康的思维方向和行动准则。在细菌说、病毒说的核心理论指导下,一直以来,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描绘成被细菌、病毒包围的生死险境,将所有人都看成是有病的人,随时有生命危险的人。
我与有识之士探讨。不错,按照医学的说法,疾病有很多种。那么,对各种疾病与人类生病之间的不可避免性,医学作过探索吗?医学为何不用健康人作为研究案例呢?如果我们关心健康人的身体,剖析他是怎样抵御不健康因素的,不也可以走上一条健康保健之路吗?
有识之士规劝我,你想想可以,千万不可践行。不然会招徕医学界的全面讨伐,疾病是医学生存的基础,你把人家大厦的地基都挖掉了,那怎样行?万万不可!
这位仁兄说的也是,只要是到过医院的人就会有与我身同受感的经历。医生从不把你看成健康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们都是有病需要帮助的患者。
如果你因感冒或流感去看医生,他们就可能给开抗菌素,而抗菌素不仅对感冒和流感没有疗效,而且很可能使你患上其他严重的疾病。
如果你因怀孕去看医生,他们就会对你施行治疗,好象你是病人似的。怀孕变成了9个月的疾病,必须予以治疗。因此医生向你推荐各种维生素、保健药品、静脉注射液体、胎儿监听器、一大堆药物及剖腹产。
如果你的孩子精力过剩以致让老师和你招架不住,医生就会把孩子变成一个药物依赖者,本来可以用几句话或几次心理疏导解决的问题,医生偏要给他用药。
如果是一位新生儿食欲不好,体重增加速度没有《婴幼儿发育手册》中说的那么快,医生就可能用药物中断母亲哺乳的自然过程,而让婴儿吃人造的食物,并加入许多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的所谓营养素,危害孩子的身体。
如果你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医生就会保证,只要每天花消多少钱,你就会“享用”各种最新的医疗器械和新特效药物,而且会想方设法延长你的治疗期,说你这个器官老化了,那个器官零件不行了,让你觉得如果不听从他们的“关心”,你就会有生命之虞。
如果你每年去医院做体检,医生总会在你的身体上找出不舒服的地方,不是血压高、心脏有问题,就是肾脏有毛病、性功能障碍,说你这要注意了,那要提防了,搞得你精神紧张,在恍惚之中,医生给你做一些没有必要的生化检查,开一些你根本就不吃的药物。
如果有人批评医生,告诉病人医生给你开的药具有副作用,医生就会辩白,不能告诉他们真相,那会损坏医生——病人关系。医生为什么要隐瞒真相?因为病人是医生赖以生存的经基础。还有医生对病人而言,那是信仰,我们是病人的神祉。
再请朋友们看看下面这些情景:一些女性患者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子宫切除;一些手术病人由于监护不当而在医院中死去;每年有几千例病人被误诊为癌症,而接受化疗治疗;某些怀孕妇女胎中的胎儿检查正常,可出生时却是有缺陷的婴儿;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实习医生都承认,他们在静脉给药时犯过重大错误;每年因医生处方不对而死亡的病人比上一年多了一倍等等。
当然,医学在目前境况下,不可能消失,因为行医仍然是人类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制度,在新的医学—心理—社会健康模式还不为医学界接受,不为人们认同的情况下,它依然是我们健康的主要选择。
我在这里指出医学的种种错误,其目的在于,要告诉人们,不要轻信医学,不要认为在疾病与健康之间,医学是唯一的选择,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其他的办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等。
在现代社会里,医院与一家公司或企业一样,它已经逐渐背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学宗旨,而创收和利润才是医院首先予以考虑的因素。所谓白衣天使,也在变成如企业里的员工一样,把病人看作他们创造价值的产品。
我的初衷很简单:建议你对医学、医生抱一种客观的认识态度,告诉你在求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朋友们成为明知的医疗消费者,使朋友们都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去看医生,什么情况下不要接受医生的建议,学会保护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
医学,也是科学之一种,不可能尽善尽美,它确实创造了许多奇迹,如青霉素、可的松、胰岛素、X射线、无痛手术等。但它也漏洞百出,上面我们已经列举。
如何看待医学,不要把它当作宗教。
如何看待医生,别把我当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