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健康家庭应具备的特质---心理养生堂(4)

(2007-01-26 10:47:02)
分类: 心理咨询如何助人

健康家庭应具备的特质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模式

左利平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分析判断或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障碍问题时,除了要考虑青少年独特的成长特点外,还要将其家庭本身作为一个参数加以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为,家庭的结构、模式和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关于这一观点,我在咨询实践中也深有体会,许多青少年个案的心理障碍问题表面上看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但是深层次原因却出在家庭和父母那里,是他们的教养观念、技能的缺乏或不正当的行为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出现。因此,家庭作为具有抚养及教育功能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教养青少年成人、传授社会生活技能、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学校等教育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营造具有健康特质的家庭模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家庭模式与青少年成长。青少年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中,这个家庭的结构和组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家庭成员间形成的家庭观念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就说明了家庭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教化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1家庭观念;即一对夫妻组建家庭时对经营家庭的观念,一般而言家庭观念应包括:(1)对家庭的看法,即将组建家庭或已经成家的夫妻对家庭的认识,家庭对一对夫妻而言意味着什么,是爱巢、避风的港湾,还是发泄、尽义务的场所。对家的定义及看法影响着夫妻对家庭的营造观念。其中,良好的婚姻关系是核心要素。(2)爱,有爱就有相互体贴、关心对方、疼爱子女,对家庭负责和努力营造家庭的心理动力。(3)尊重,家庭中充满着平等民主的气氛,彼此尊重对方的优点和局限,有利于夫妻间在交流情感、处理家务、养育子女等问题上认识双方在家庭中的价值和角色,分担由此产生的责任及义务。(4)教养方法。阿德勒认为个体成为父母并不意味着他就自动获得了养育孩子的有效技能。所以作为父母要学习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方面的知识,学习掌握成为有效父母的技能,如此才能养育一个与家与社会负责任的孩子。2家庭的结构和组织;美国家庭教育学方面的学者认为,家庭结构和组织包括:(1)结构要素,所谓结构要素就是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祖父母—父母—子女,或父母—子女)、家庭中夫妻的数量。(2)结构模式,是指这个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只有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还是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对青少年来说核心家庭有利于他们的成长。(3)界限(亲密与距离),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组织内部而言是指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度和距离感,同时也规定了成员之间的等级秩序。从一个家庭来看,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民主的家庭秩序十分有利于青少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心理互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3家庭成员互动方式;家庭成员互动模式包括:(1)互动的形式,家庭互动是家庭成员间日常生活交往、情感交流的的形式,互动形式是指成员间是双向的平等、开放式交往,还是单向的消极、封闭式交往。(2)互动的规则,规则就是家庭内的权力、劳动分工和互动模式的约定俗成,例如饭后的碗筷由谁洗、垃圾由谁倒、来客人时子女要给客人打招呼、体力活由男人承担、子女的成长和学习辅导由谁负责等等。(3)互动中的角色,角色是家庭规则的自然延伸,例如妈妈是“养育孩子的”,爸爸是“挣钱养家的”,长子是“父母辛苦的分担者”等。

观念决定了规则、角色、互动模式和家庭的结构,他们对家庭的发展,家庭成员的成长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当这些因素成为正相条件,家庭发展成熟时,它们对家庭成员成长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就会成为消解他们心理障碍的力量,减轻诸如自我否定、抑郁、焦虑和身心功能失调等症状的出现。200511月,我接待一位19岁的大学生,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是依恋情结及人际交往不良。当事人思维活动正常,近期医学检查生理指标血常规、肝胆、胃等功能正常。咨询后与其家人接触,其母认为当事人没有长大且不可信赖,对当事人的生活、学习进行过度控制,从而导致当事人难以学会如何与同学交往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什么事都要想母亲会怎么看、怎么说。从这个案例来看,当事人母亲的观念决定了她在教养当事人时采用了“孩子不可信赖”的家庭观念,并在这个观念下与当事人互动,从而又强化了当事人依赖父母的观念。

二、健康家庭应具备的特质。美国家庭治疗研究人员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一些家庭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健康家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他们将此称为“健康家庭特质”。1、基于爱的家庭观念;2、有具有合力的信仰或人生理想;3、对人态度友善;4、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兴趣;5、开放而直接的沟通;6、理解对方多样而复杂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和动机;7、维护家庭健康发展的主动性;8、彼此欣赏对方及容忍对方的独特性;9、尽力使家庭中其他成员更加愉快和幸福;10、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危机的态度和能力;11、对家庭的归属感和义务;12、有共同的音乐、文学或体育爱好。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作为一个系统,每个家庭都存在其特定的特征,尽管心理学家认为健康家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但毕竟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健康家庭所具有的这些特质对于一个家庭的发展、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基于存在的观念、教养方式、成员间情感沟通模式,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地位、行为准则、与外界交往的基本原则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这个家庭内部的成员产生影响,而这种动态的影响又会作用于家庭系统的各个部分,对家庭的不断发展,子女的健康成长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爱波斯坦在谈到一个家庭为什么要具备“健康家庭特质”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健康家庭就是要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情感支持,满足个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积极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学会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及社会交往的技能,尤其要帮助青少年正常、健康的度过青春期,处理好亲子冲突,为他们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创造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