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往事与今生(由臣民社会向公民 |
2004年流行乐歌坛杂想。
就象我在2004年12月19日看《深圳晚报》新闻杂志版时,读过的一句话“谁能永远引领时尚潮流舞步”,拿这句话套用在当今的流行乐坛倒是十分贴切。是呵,谁能引领2004年流行乐的潮流?即便没有引领者,也应该有令人激动的声音。
2004年的流行乐歌坛依然混乱,在众多的歌手如周杰伦、朴树、潘玮柏、罗志祥、刀郎、唐磊、刘德华、房祖名、林俊杰、刘若英、蔡依林、梁静如、王菲、孙燕姿、韩红、梁咏琪、萧亚轩等中,除少数几个歌手如刀郎、唐磊、杨一、蔡依林等的个人专辑还能听听,有些歌曲如《2002年的一场雪》、《丁香花》、《粤北小镇》、《爱情36计》被人传唱,有点欣赏味之外,其他的流行歌不知在哼哼什么,吐字不清(也许是有意的)、旋律不美、配器不当,为了吸引歌迷要么加入跳、跑、转弯等非音乐要素,要么声嘶力竭的大喊,给人的印象不是听音乐,而是在看杂技表演。
我发这个感想或对有些歌手的表演做派说三道四,不是无感而发。我手上有2001年11月25日、2002年1月24日的《南方周末》,2004年12月12日的《南方都市报》,2004年12月14日的《新快报》,这几则娱乐报道都是写当年流行乐情况的文字,21世纪初的歌坛好象还是王菲、韩红之类的老手走红,而那些新入道的只能跟在人后面学唱,没有个性,连演唱风格也是雷同于前辈。
王菲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在流行乐坛闯天下了,不过那时王菲叫王靖雯,可是她真正独步天下,座上头把交椅还是在新世纪,出了专辑《王菲》,被评为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十全十美奖。有人会问,流行乐坛歌手众多,为什么拿她说事,王菲不管怎样,她是大陆流行乐歌手中最贴近流行乐的。而韩红则有些不伦不类,说民族歌手,又有些城市扮相;说青春歌手,则有些故做苍老。别的歌手还没有王菲的气质和视野。但是,即使是王菲,在2004年的歌坛上,也已现昨日黄花之态,不能象她在《王菲》里那样灿烂了。当然,韩红凭借着她声嘶力竭的大喊和藏族韵味的词曲依然可以在T型舞台上兼取歌迷的崇拜;还有那个叫张蕙妹、周杰伦、雪村、金海心的歌手们,他们也都在吵闹着,嘴里都囔着什么,旋律呜咽着什么,只有他们和给他们填词谱曲的人清楚,歌迷们只是随着大流在热闹着。你若是问他们感受,一句好听完事,为什么好听,反正好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歌迷是大众文化统治下盲从的赶潮人。
2004年的流行乐令人心动,被人传唱的歌曲确实不多,可圈可点的也就那么几首。刀郎的《2002年一场雪》、《情人》,听后恍然大悟,原来歌可以这样唱,经典被这样处理后,仍然有词曲和谐的审美感!唐磊的《丁香化》、杨一的《粤北小镇》则走的是民间的路数,在民间吟唱,让听者传唱,继而由边缘走向流行乐的主流,就这两首歌的歌词、曲子来看,都是有品头有听头,歌词新颖、足以使人哀伤;曲子配器很美,主旋律吉他加上背景音乐,让人看到一幅音乐的画面。蔡依林的《爱情36计》可以作为当今青春类流行乐歌曲的代表,不论从歌曲的词、曲来说,还是从歌手本人来说,在你撑着耳朵静心听的时候,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位时尚、欢快、活泼的花季少女,歌词中传达出无忧无虑的心情,你会想到S H E、黑鸭子以及英国的辣妹子等青春组合中的一些旋律和场景。
这就是2004年流行乐坛留给我的一个粗略的印象,我听的不全,喜好也不一样,与阳光少年、花季少女们心中的偶像不一定吻合,与一些乐评人的见解可能也有出入。这可能与我喜欢美国乡村音乐、非洲爵士乐、台湾校园民谣有关。当然在流行乐中一定要有民歌——原创的土风,它是流行乐里的上品,没有民歌,就象饮酒缺少歌女做伴一样,总有些遗憾。关于民歌,我将在另一篇乐评写出。(0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