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孩子的绘画兴趣
杨老师告诉我,她发现了我儿子刘子昂绘画的天赋,要我写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绘画的文章。我欣然答应,聊聊让子昂保持绘画兴趣的心得与诸位家长分享。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你不知道他那小脑袋瓜里藏着怎样的天分。作为孩子的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孩子朝夕相处,捕捉住他在某方面的兴趣。如果对他的兴趣因势利导,他可能某天就会在那方面表现出让你大吃一惊的潜质。
我是漫画人,子昂的妈妈是音乐硕士毕业。但我们从未期望过子昂在绘画、音乐上有过人的天赋。子昂对画画的兴趣很自然的是受我影响。我的漫画创作量很大,子昂对我最初的印象总是和画画联系在一起的。他一岁多时,就怀着对大人孜孜不倦的模仿兴趣,经常从正在伏案工作的我的身后冒出来,满脸期待地要求和我一起画画。创作中我是不会让人打扰的,但这种情况下我不管处在怎样的工作兴致,都会暂停;把他舒舒服服搁进另一把椅子,推到桌边;给他一张纸、一支笔,满足他模仿大人的欲望。
随后,子昂手持大笔,在这种快乐的模仿中很快画满了家里的各面墙壁。这时我们明白了教会他在纸上搞创作的重要性,一次就带回家足够他画到上大学的纸张。
2岁的孩子处在智力发育的“画圆期”,子昂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教他怎样把圆圈变成一个个小脸蛋。他掌握了用点、线就能创作的能力,真正开始得到画画的乐趣。接着,我让他在圆圈上面加上更多的短线表示头发,并锻炼他对圆圈大小、线的长短的控制能力。他在2岁10个月时为我画了一张像,让我大吃一惊:创造性地在大圆圈里画了两个小圆圈代表我的眼镜,还在大圆圈下面加上很短的线说这是爸爸的胡子!
原来这小家伙对生活还是挺有观察的。我和子昂的妈妈格外重视起对子昂观察能力的锻炼。
外出时,我们可以在一个花坛边待上很长时间。让他观察不同的灌木;让他描述各种叶子的形状;告诉他同是绿色,但绿色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色差。
外出回来,如果子昂有了画画的兴趣,我会鼓励他画一些外面看见的东西。把他要画的东西简化成各种几何形体教给他,适时提醒他对线的长短和弧度的把握。掌握更多用线的能力,他就能快活地画出一张张自己想画的作品。机会合适,我还会同他一起写生,画一个茶杯或是台灯,适可而止地锻炼他“手到,眼到”的能力,提醒他注意茶杯上是否有图案,台灯开关的位置等等。但不要让他画超出自己能力的复杂东西。对他每幅用心观察画出来的画大加赞赏,持续让他有“我今天要画一幅画”的兴趣。
绘画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子昂迷上画画后,画的东西大多“高”于生活。3岁时他喜欢上蜘蛛侠。经常站爬上沙发靠背贴墙行走,以为自己在飞檐走壁。看到此景,我不会大喝一声:“小心摔下来!”而是在有效保护好他的情况下,鼓励他继续“飞檐走壁”。随后,他就能用“高”于我理解力,让我基本看不懂的画面,再现他飞檐走壁的幻想。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非常重要,没必要把孩子从自己童话的世界拉回毫不浪漫的现实。孩子在幻想中保持着对世界探索的欲望,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和自由,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给孩子发展自己潜质的土壤。
现在子昂痴迷于“奥特曼”,为给孩子们买齐这日本来的玩意儿花掉中国家长多少银子!但我只能责怪自己这些动漫人还弄不出让几代孩子痴迷的玩具。子昂半年来的画作全是奥特曼,让他去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是保持他绘画兴趣的原则。我和他一起对奥特曼写生,告诉他怎样画身体的各种姿势,并非常高兴地看到他开始注意观察和描绘越来越多的细节。
子昂的老师对子昂的绘画能力给予让我们家长感到骄傲的评价。但我们还是认为不能带有任何功利性去刻意让孩子学做什么。子昂在我们这个家庭自然而然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我所做的就是让他把这种兴趣保持下去,并怀有不断去学习的愿望;从而让他以后有一个自己的探索世界和感知生活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诸多方面。每个孩子家庭环境不同,都有不同智力的发展潜能。从孩子所在环境和兴趣倾向出发,发现孩子的特殊潜能并加以教育引导,相信很多家长会做得更好。
作者简介:右手,漫画家。出版过多部漫画专著。其中《家有一根》漫画系列是根据自己的儿子1岁半到2岁的生活为原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