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唐朝时曾是野象出没的地方
(2015-08-18 20:29:58)广东:唐朝时曾是野象出没的地方
今天,提到体型庞大的大象,除了在动物园能见到之外,很难想象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会碰到它们。可是,在唐朝的时候,广东沿海地区曾是野象出没的地方,那时甚至留传下一些如何吃象肉的记述,可见当时大象是很寻常见的一种动物。
据唐朝刘恂撰写的记述岭南风土的《岭表录异》一书记述:“象肉有十二种,合十二属,胆不附肝,随月转在诸肉中。假如正月建寅,胆在虎肉上,余月率同此例(案:《说郛》引此条虎肉作:‘尻肉’。考十二属中,寅为虎,故寅月当在虎肉,作‘尻肉’者非是。《物类相感志》引此条亦作‘虎肉’)。”“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
也就是说,当时在广东所属的潮州、惠州(循州)一带,包括今天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河源等粤东市县,曾有许多野象出没其中。当地人捉到野象之后,会吃象鼻,称大象身上这里的肉比较肥和脆,尤其是烤了吃。
在该书中,记述野象的文字还有不少,例如:“蛮王宴汉使于百花楼前,设舞象,曲乐动,倡优引入一象,以金羁络首,锦襜垂身,随膝腾踏,动头摇尾,皆合节奏。即舞马之类。”“明皇所教之象:天宝之乱,禄山大宴诸酋,出象绐之曰:‘此自南海奔至,以吾有天命,虽异类,见必拜舞。’左右教之,象皆努目不动,终不肯拜。禄山怒,尽杀之。”意思是说:“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大宴手下各部,命令南海(即广东、广西乃越南北部一带)进贡给唐明皇的象群给其拜舞,并要手下教这群象,但是这些象始终怒目不拜,于是安禄山一生气,把这些象全部杀了。
“乾符四年,占城国进驯象三头。当殿引对,亦能拜舞。后放还本国。”“恂有亲表,曾奉使云南。彼中豪族,各家养象,负重到远,如中夏之畜牛马也。”可见,当时越南(占城国)曾进贡驯象,云南的有钱人则喜欢家中养象,用来负重,就像是内地养牛马干活一样。
在唐朝段公路著的记述岭南风土的《北户录》一书中,也有对广东多象的相关记载,书中写道:“象鼻炙:广之属城循州、雷州皆产黑象,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上来者(陶贞白云:凡夏月治药,亦宜以象牙置邉)。土人捕之,争食其鼻,云肥脆,偏堪为炙,滋味小类猪之含消(今之炙也)。亦不知一割牛心、猩猩唇之美也。”
意思是说,广东所属的惠州(循州)、雷州,也就是现在的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及湛江市等地区,都产黑象,其象牙较小且红颜色,比较好加工,材质不比海外运来的差。当地人捉到之后,争相吃象鼻,说其比较肥美和脆,较多的是用火烤来吃。
该书还有不少关于象,尤其是象肉的记述。可见,在唐朝的时候,广东沿海一带曾是野象出没的地方,民众经常将其抓来吃。当时的民众,对于野象出在本地并不出奇,而是当作寻常事看待。
广东唐朝时为什么会多野象呢?一方面是气候,当时的气候比较适合野象生长,另一方面是生长环境,当时的广东等岭南地区,原始森林密布,人烟非常稀少,是个烟瘴横出的荒野之地,所以非常适合野象等野生动物的生存。
到了宋朝以后,在相关的岭南文献中就再也没有关于野象在粤东地区出没的记述了,只说与越南交界的地方有象。例如,宋朝范成大撰写的《桂海虞衡志》一书中称:“象,出交趾山谷,惟雄者则两牙。佛书云‘四牙’又云‘六牙’。今无有。”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象:交址山中有石室,唯一路可入,周围皆石壁,交人先置刍豆于中,驱一雌驯象入焉。乃布甘蔗于道以诱野象,俟来食蔗,则纵驯雌入野象羣,诱之以归。”明朝《粤剑编》:“象,产安南,廉之钦州与安南界亦多象。”
这大概是因为,随着中原汉人的持续南迁,唐宋以后,广东等岭南地区加速开发,原始森林开始被刀耕火种,人为破坏,使当地的自然生态不适合野象的生存。再加上人为的捕杀,促使当地的野象急剧减少,以致灭绝。
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伊懋可撰写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一书讲述,三四千年来,正是人类的日益频繁加剧的活动,使大象从北京乃至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步步南撤,最终退出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仅在西南地区有遗存。书中写道,4000年前,大象出没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区域有为数众多的大象。然而,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后不久,在淮河北岸,大象几乎无法越冬。到公元第二个千年开始时,它们只能在中国南部活动。在上个千年的后半期,它们日渐集中于西南部。
作者认为,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下阵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具体来说,人与大象的“搏斗”在三条战线上展开:一是清理土地用于农耕,从而毁坏了大象的森林栖息地;二是农民为保护他们的庄稼免遭大象的踩踏和侵吞,与大象搏斗;三是为了象牙和象鼻而猎取大象,或是为了战争、运输及仪式所需,而设陷阱捕捉大象并加以训练。在所有的情况中,栖息地被毁是要害所在。书中写道,大象繁殖缓慢,通常孕育一头幼崽需要1.8年。因此,在遭受人类的屠杀而减少之后,其数量短期内很难恢复。虽然大象有着独特的智慧和记忆力,但它们也不太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没有树木的遮蔽,大象就无法生存下去;树木被毁,也就意味着它们的远离。
如今,对于包括广东人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大象似乎是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和非洲的专属动物,可能不会想到,当年自己家门口也曾是大象栖息生长的上佳之地。
幽壹
2015年8月18日于深圳
欢迎关注“幽壹”的微信公号:youciyi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