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背头沥
(2014-11-20 22:41:28)分类: 吾乡吾民 |
园背头沥
说起来,园背头沥可是石禾町村一条非常重要的沥(溪)。旧时,村中近半的人要靠这条沥水来洗菜、浇菜和洗其他东西,以及浇灌水稻等农作物。
这条水沥,人工开凿的痕迹明显,是石禾町村罗氏祖先数百年前开挖出来的一条贯穿村子的人工溪流。其源头在石禾町村北侧的石牯坑,在那里开挖一条小溪,引石牯坑的水,朝南蜿蜒而流,到了村中央的榕树头(本地土名)附近,再依地型往西折,径直而下,最终又在涛公地(本地土名)附近的笕头沥(石牯坑下游)重新汇入石牯坑。总的来说,这条人工开挖的小溪,在村中走了一个大大的“C”字型。
挖掘园背头沥并非易事。因为石禾町村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在园背头沥的源头,有一个水凹,完全是穿越石头缝而过。那条石缝,乃是石禾町人的先祖人工开辟出来的。这条绵长的水沥,沿途不知遭遇多少石头阻路,有些低洼处,则需人工筑土坝。总之,工程量不小,耗费了石禾町村人的先祖无数的汗水。
之所以要开挖这条沥,是为了灌溉从长岗夫(本地土名)以下,到涛公地的大片田地,石禾町村人的祖先在这个小山岗(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开辟出几百亩田地。这些田地本来都是旱地,但因为有了这条沥的灌溉,所以都成为了水田。得益于源自火山嶂的山泉水(石牯坑发源于火山嶂半山腰处),这些田地都成为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其实,这种人工开挖的沥,石禾町村并不止一条。还有一条,名叫晒谷石沥,也是分流石牯坑的水,它从艳膀肚(本地土名)开始,顺山岗而下,覆盖晒谷石地名(本地土名),经过社爷庙、长岗夫,最终在园背头沥源头附近汇回石牯坑。它在汇入石牯坑前,与园背头沥有个交叉,使其也成为园背头沥泄洪的渠道之一。这条蜿蜒而下的水沥,也是为了灌溉晒谷石地区的田地而开辟的。再有一条,名叫“三下圳”,也是人工开挖的,这条水沥将另文详细介绍。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园背头沥旁边,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打井,更没有自来水,所以平时洗些刷一些东西,母亲就会到园背头沥的陂头洗。而且,经常还会到园背头沥挑水回来,浇灌房前屋后种的菜。
而我们小孩子,每到过年(春节)之前,进入腊月二十以后,也常常三五成群,到园背头沥去把自己脚上的“邋遢”洗干净,说是洗干净了才能过年。个别颇为较真的小伙伴,还会拿瓦片去刮。现在回想起来,既觉得好笑,又觉得有趣。这也反映了那个时候的小孩子十分期盼过年,格外看重过年。
现在,因为上游被当地村民用水管引为自来水,以及山上植被被破坏等缘故,石牯坑水量大减,面临枯竭,从原来的大坑沥变成了细水沟,由此导致园背头沥和晒谷石沥平时都几乎成了旱沟,只有在下暴雨的时候,才成为排泄山洪的水道。(QQ:33079930)
幽壹
2014年9月20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