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古代的“渡”

分类: 探幽深圳 |
深圳古代的“渡”
“渡”,古代又称为“津”。除了极个别地区,对于绝大多数广东人来说,“渡”早已淡出甚至彻底消失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了。然而,在古代的时候,其在广东却普遍存在,甚至是许多广东人不可或缺的渡江工具。因为,广东地处南方沿海,大小河流密布,而造桥需耗费大量钱财,且旧时技术也不够成熟。因此,渡船成为民众渡河的首选工具。
对于地处珠三角东岸地区的深圳来说,旧时肯定也有许多渡口,这是不可避免的。据清朝嘉庆二十四年版的《新安县志》(新安县,深圳的前身,其也包含现在的香港)记载,当时深圳地区共有26个大小渡口。不过,其中有十个当时已经被废弃掉了。
其中,有直达省城广州的南头渡、茅洲渡和黄松岗渡三个渡口,还有两个到东莞石龙的西乡渡、黄松岗渡。这些都属“长行渡”,意思就是船将顺着河流行驶到较远的地方。此外,本来还有其它几个“长行渡”:佛山渡(自南头抵佛山)、下步渡(自下步抵东莞)、茅洲渡(自茅洲抵东莞),但这些当时都早已废掉了。
对此,嘉庆之前的《新安县志》记载称:“南头抵省渡,原额四只,今废。南头抵东莞渡五只,今复二只。茅洲抵东莞渡五只,今废。”又称:“已上长河渡,输饷。”
为什么会废弃掉呢?因为此时,新安县(县治南头)从东莞县分出来已经很长时间了,所以当地人们没必要再到原县城(东莞县城)办事。所以,平时从新安县城南头前往东莞县城的人已不多,也就没必要再设渡船了。因此,当时主编新安县志的人发现,从南头抵东莞,及茅洲抵东莞的渡,早就被废弃掉了。
除了上述这种走长途的渡之外,深圳地区当时还有不少用来往来于河两岸的渡口,叫做“横水渡”。据清朝嘉庆二十四年版的《新安县志》记载,共有九个,分别是:沙岗渡、赤尾渡、屯门渡、石下渡、沥源渡、乌溪沙渡、隔岸蓢渡、茅洲田尾渡、白芒渡。
此外,还有白石渡、黄岗渡、乌石渡、圆江渡、碧头渡、岗头渡、新田渡、麻雀岭渡、罗湖渡、塔子前渡,这十个“横水渡”,只在旧版的《新安县志》中有记载,当时实际上已经废弃多时。因这些“废渡”多与实际不相符,所以主编新安县志者称,“仅记录其名而已。”
那么,现在深圳还有没有“渡”呢?
答案是:有,但不多。对于现在这些“渡”,一般的市民平常也不怎么用到。深圳现在的“渡”,主要是蛇口码头,其有渡船前往香港、珠海等地。此外,上面曾提到的“下步渡”,古时属“长河渡”,其渡口现在也仍然存在,但已改名为“下步庙码头”。在清朝道光阮元版的《广东通志》卷一百五十三·建置略二十九·新安县一节中,对此渡亦有记载:“下步渡,属长河渡。”而其紧邻的赤尾渡,就在今福田区赤尾村南侧。
此外,嘉庆版《新安县志》提到的“茅洲渡”,其渡名至今尤存,分为“茅洲河上渡”和“茅洲河下渡”。《深圳地名志》第三章渡口载:“茅洲河上下渡口,上渡口在沙井后亭村后约500米之茅渡河边,下渡口在沙井步涌村之东北约400米之茅洲河边。两渡口均为横水渡。”但清朝道光阮元版的《广东通志》中则称:“茅洲河渡,属长河渡。”
古时候,那些在渡口摇渡的人,是很辛苦的。他们既使在数九寒冬时节,也常常袒胸露乳,血汗沾衣,靠卖力气讨生活。尤其是白天的渡夫,更是辛苦。所以,古时候他们又被称为“铁人”。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的“操舟”篇中就曾说到:“其驾诸乡渡船者,虽隆寒袒裸,血汗沾濡,摇橹之声,如雷霆如战斗,常使惊波披靡,舟过而水痕不能合,虽逆水逆风,日犹百里,亦皆号为铁人云。广州故多渡船,而日渡夫尤壮。日渡多勤,夜渡多惰,勤者之力,恒使风潮无功,风潮不能厄其势,海寇不敢争其强。是皆所谓铁人云。”
可见,渡夫是在付出自己的血汗,为渡江的民众服务,从而赚取极其微薄的收入。(QQ:33079930)
幽壹
2014年6月10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