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2013-03-19 20:59:18)
标签:
海陆丰客家陆河汕尾 |
分类: 吾乡吾民 |
老师
近年来,感觉“老师”这个称呼已经被用得有点泛滥了。在社会上的各种场合,大家几乎逢人就喊对方为“老师”,也不管对方是否真的有教过自己什么,以及对方是什么年纪。反正,在许多场合,“老师”已经逐渐变成一种见面彼此客套的称呼了。
例如,笔者所在的公司,大家甚至对初来乍到的实习生,也往往略带开玩笑地称之为“老师”,说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别扭。当然,那些初入社会的实习生们,一般刚开始是不敢坦然接受这个称呼的,会回一句:“请不要叫我老师,我不是老师。”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老师”这个称呼以前是很受人尊敬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一般来说,如果不是真的在学校教过自己的老师,对于社会上的人,大家一般是不会随便称呼谁为“老师”的。如果称对方为“老师”,那对方一定是自己十分恭敬的人,或者是真的想向对方求教一二,真心想拜师。因此,像现在这样,不管对象是谁,随意就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放在以前,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
旧时,陆河人一般称呼老师为“先生”,另外,叫医生也是“先生”,这是表示十分尊敬对方的意思。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这样称呼了,只有那些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尤其是农村的妇女,才会延续这样的称呼,有时候会挂在嘴边。
现在提起老师,社会上不少人有颇多意见,人们喜欢把许多教育问题归罪于老师,其实这是不够客观公正的,让老师背负了许多本不该由他们背负的责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有问题,光怪罪老师是没有用的,也是不够公平的。
在1949年以前,以及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老师在陆河是很受人尊敬的。那时候,学生们对老师是很尊敬的,不会不听老师的话,更不敢当面顶撞老师。当然,文革的时候,陆河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师道无存,老师丧失最基本的尊严。那可以说是几千年来,老师地位最低,境遇最差的一个时期了。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陆河的老师们,是十分敬业的。经常会去学生家家访,对于班上一些贫困的学生,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助其完成学业。在教学上,老师们还常常要自己出试卷,还要自己刻印。那时候,老师们先用蜡写纸把题目刻写好,然后自己用油墨翻印,经常搞到衣服上、手上、头上,到处都是油墨。有些老师,一教就是两三个班,一百多号学生,就要油印一百多张试卷。一个老师每学期要自己出好几份试卷,加起来就是几百份试卷,通通都要自己去油印。尽管工作得很辛苦,但是那时候老师们的精神面貌却十分积极向上。
从小到大,就被家长和社会教育对“老师”要尊敬,要心怀感恩之情。尤其是年幼的时候,孩子们的思想很单纯,见到老师大气都不敢出。老师叫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是照做的。例如叫我们把手摆放好,我们就摆得比尺子量的还直。从小学到大学,教过笔者的老师很多,大概有上百人吧,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是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并不多。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多数“老师”是匆匆而过,待到升了年级之后,就很难再见到了。踏入社会之后,远离家乡,更是难以见到这些师长了。长大成人之后,内心十分感谢这些个人成长路上的师长们,谢谢他(她)们当年的教诲,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随便称呼他人为老师,是不是就有点离经叛道呢?其实笔者认为,这些都没什么,完全没必要为此而大惊小怪。尊重老师,并不一定就要把老师摆上神坛,让其只能高高在上地接受学生的朝拜,非要他们做不食人间烟火状。民众间互相称对方为“老师”,只要没有把“老师”这个名称污名化,那还是可以接受的。孔子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么?那称呼实习生为“老师”,又有何不可呢?
2013年3月19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