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陆丰客家陆河汕尾 |
分类: 吾乡吾民 |
摸坑螺
摸坑螺,旧时陆河人喜欢做的业余活动之一,尤其是孩子们,夏秋季节经常会去山上的小溪水坑里摸。坑螺,是一种生长在山溪里的螺类,螺肉可食用,是客家餐饮著名的山珍之一。坑螺头大尾尖,一般中间部位大概手指头大小,有些个别大的会比大姆指还大,小的则还没尾指大。它通身黑褐色,身长从两厘米到七八厘米不等。
为什么要叫“摸坑螺”,而不叫“捡坑螺”呢?因为,坑螺一般是生长在带有许多大小石头的山溪里,水坑越是浑浊,坑螺就越多,因为,要抓坑螺,得弯下腰去,靠手摸石头底下或水坑深处。因此,客家人就形象地称其为“摸坑螺”。
闲瑕时节,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山溪里摸坑螺,是一项很好的休闲娱乐活动。摸坑螺时,身在山中,顺流而下或溯溪而上,可以边摸坑螺边玩水,小溪两岸则满是绿色的树木草丛,人仿佛是在画中游。如果运气好,一个人一个下午能摸到几十斤。以前在陆河的时候,我曾多次和友人去野外摸坑螺,那样的经历,使人十分难忘。
摸坑螺,有个时间段的,一般是晚上比较好,因为晚上坑螺会出来觅食,比较容易摸到。不过夏季晚上摸坑螺会有风险,那就是在荒郊野外的溪里沟边,经常会有毒蛇出没,一不小心会被它伤及。因此,夏季的时候,最好晚上还是不要去野外摸坑螺的好,以免遭遇危险。
例如,2011年夏天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笔者和几位朋友去陆河县东坑镇竹园村的山溪里摸坑螺,就差一点被毒蛇咬到。当时黑灯瞎火的,有两条银环蛇(陆河人叫做“簸箕甲”)就在离我不到5厘米的距离,静静地躺在那里。同伴眼尖先见到了,提醒我有蛇,我还以为是开玩笑。后转身一看,果然发现有两条毒蛇躺在那里,直吓了一大跳,赶紧跳开。后来回想,觉得太可怕了,银环蛇可是我国毒性最强的毒蛇,要是被它咬上一口,那还有命在?从那时起,我就决定再也不晚上去野外摸坑螺了,没必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啊。
坑螺很野生,在小溪、河流中都有它们的踪影,而且它们繁殖得十分快。它们喜欢带有浑水的水坑或水沟,大概是因为里面有它喜欢食用的微生物,它们靠吃这些东西生存。所以,水如果太清澈了,反而不利于它们生长。正如古人所说的“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也不会有坑螺。
把坑螺摸回家中之后,需要将它们净养一两天,将它们肚子里的泥污养除掉,然后才能食用。否则的话,如果立刻煮来食用,极可能会吃到一嘴的污泥。因为它们天天待在污浊的水坑或水沟中,靠吃水中的微生物为生,所以满肚子里都是污泥。吃的时候,还要用钳子把坑螺的尾部钳掉,这样炒熟或煮熟之后,才容易吸里面的螺肉。
食用坑螺很简单,既可炒来做宵夜与下酒,也可用来和溪黄草(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熊胆草、血风草、土黄连等)一起煲汤,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等功效。炒坑螺,陆河人晚上吃宵夜时经常吃,几乎是陆河人吃宵夜必点的一种食物。吃坑螺,要靠嘴吸,是要讲究技巧的,不是谁一下子都能吃到的,它很考验吃的人的口技和肺活量。厉害的人十几分钟就能吃完一盘,不会吃的人,半天都吃不到一个。
晚上吃宵夜时,几个朋友围坐一桌,对着一盘坑螺,暗中较劲谁更会吃坑螺,谁吃得更快,这也是一种朋友间的乐趣。有些不会吸食坑螺的朋友,吃不到螺肉,只好用牙签去挑,这会若来旁人的嘲笑。
因为现在陆河人日常食用消耗坑螺的数量比较大,单靠坑螺在野外自然生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所以陆河近年来出现了人工养殖坑螺。这种东西比较容易养殖,只要给一个它们喜欢的生存环境就可以了,平时不用太多的管理,它们成长很快,一两个月就可以上市了。
现在的山溪,因为人类的关系,加上植被被破坏,溪水少了,所以许多原来盛产坑螺的地方,现在已很难见到它的踪迹。现在,许多陆河人要吃坑螺的时候,会去市场上买上一斤半斤,很少自己去野外摸了。那种摸坑螺的乐趣,再难找寻到了。(QQ:33079930)
2013年3月2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