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
(2013-03-04 16:57:21)
标签:
海陆丰客家陆河汕尾 |
分类: 吾乡吾民 |
民居
陆河是客家地区,又处于福佬人占据主流的海陆丰地区,因此民居既与兴梅客家地区相类,又颇受海陆丰福佬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陆河独特的海陆丰客家民居风格,它们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上面。
细算起来,旧时的陆河民居主要有“上三下三”、“上三两廊”、“一条杠”以及“围龙屋”等几种,其中上三下三和上三两廊是有天井的,而陆河围龙屋则与梅州的围龙屋没什么区别。从外形来看,旧时陆河民居的瓦檐都比较陡峭,这与陆河地处粤东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受台风、暴雨影响有关。不把瓦檐设计得陡峭点,大暴雨一来,排水不及,屋顶会漏水的。
旧时陆河人盖的房子,大多是泥砖瓦房,少数墙壁是用红土、沙子加石灰等材料夯成。在起房子的时候,墙脚会挖上半米到一米深,铺上石块,做为基脚,以防房子建起来后因为地沉而开裂或倒塌。因为台风经常来袭的缘故,所以屋顶的瓦必须用许多砖头或石头压着,一列瓦大概每隔二三十厘米就要放一块。当然,也不能压得太多太重,不然房顶就要承受不住而倒塌了。
泥砖彻的房子,跟彻耐火砖是一样的,墙的每一行砖要与上下两行的砖间隔开来彻,这样受力才不会集于一点,使墙轻易倒塌。泥砖的房子彻好之后,还要用一些湿淤泥,糊抹在砖与砖相交的缝上,以防其透风漏水。这叫做“抹墙眼”。
至于泥土砖的制作方法,是这样的:先选一块泥地,挖一个大概半径两米,深二十厘米的土坑,把泥土全挖松,再放水进去,然后裁一些禾秆(大约20厘米长)撒淤泥坑中,再牵一头大水牛过来,让它把泥坑的淤泥踩结实。最后,把这些淤泥铲进一个木头制作的做泥砖工具中,踩结实后往上一拉,一个泥土砖就做成了。这个做泥砖工具,下面是一个用木块钉成的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无底木筐,左右两边各有竖一个木柄,上面各有一个抓手。泥土砖要先放在田里晒得干透了,然后才能用来盖房子。因此,基本上是选在秋冬少雨的季节做砖,陆河人称之为“打砖”。这种泥砖房,旧时的陆河民居中占了主流。
夯土的房子,陆河的建造方法基本上跟全国各地的差别不大,都是先用木板夹着,把红土、沙子和石灰等混合而成的材料倒进去,再用木锤夯实。这种房子建成之后,十分坚固耐用。不过,其需耗费的成本也要高得多。因此,旧时一般只有那种家境殷实的豪门巨族,才能建起这样的房子,穷人家可花不起这个钱。
旧时的瓦房,大多数房间内部都设有木板隔的木棚,用来存放东西。有些人家,把粮食或柴草存放在上面。还有的人家,把米呈、米子(炒米)等日常小吃干粮存放在上面,以防家里的小孩子偷吃。因为旧时物资匮乏,所以这些东西平常不能任由小孩子吃,不然很快就会给吃光,待有人客来的时候,就没东西待客了。由此,也引发了许多小孩子趁大人不在,偷偷地搬来梯子,跑上去偷米呈吃的经典“攻防故事”。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一段时间里,陆河农村曾经有过一种民间建房互助制度:请村里人帮盖房子是不用花钱的,只要管茶饭就行了。谁家要盖房子(泥砖、瓦房),叫上几个同村有空闲的人过来帮忙,人家如果有空,一般不会拒绝,一天三餐管他们饭就行了,不用支付工钱给他们。
旧时,民众普遍都比较穷,所以就起了这种互助制度,今天你盖房,我去义务帮忙;明天我盖房时,你也过来义务帮忙,各自省下一大笔钱,使更多的人盖得起房。到了9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这种民间互助组织开始分崩瓦解,一切劳动都开始以支付金钱报酬的方式体现。
现在,跟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样,陆河所有的旧式民居,都给用耐火砖彻成和用钢筋混泥土浇盖的楼房替代了,无一例外都是钢筋混泥土结构。因此,现在如果单看民居,已经分不出是江南还是华南,西北还是西南了,全国各地的房子都一样,没什么地方特色。各地传统特色民居的迅速消亡,大概是这三十余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之一吧。(QQ:33079930)
2013年3月2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