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2013-02-23 13:36:08)
标签:
海陆丰客家陆河汕尾 |
分类: 吾乡吾民 |
丧葬
按照传统习俗,陆河人过世之后,必须等到第三天才下葬。过世当天,比较亲近的亲属如果身在外地,家人会通知其立刻赶回来。第二天,是亲属们筹备死者葬礼,以及给其他亲戚和朋友报丧的日子。第三天,所有的亲朋好友们一起去送死者最后一程。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因为,旧时陆河地区交通比较不便,物资也不丰富,所以办葬礼的话,需要时间去筹备,如果过世后次日就下葬,那时间根本来不及。
在把死者棺材抬上山之前,陆河的民间俗家和尚们(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和尚,但逢到白事会被请来做法事,以此为职业),会在死者家里做一些法事超渡亡灵,让死者安息。待出殡的时候,死者的孝子贤孙们要穿上孝衣(反穿),跟在棺材后面,送死者的灵柩上山和下葬。陆河人把这个过程叫做“出殡”或“翻山”,意思就是说把死者的棺材抬到山上去葬掉。
在“出殡”的过程中,棺材不能落在地上。如果抬棺的人要休息,一定要用两张长木凳将棺材架起来。棺材是不能随便落地的,落了地就不能再抬走了,因为按乡间习俗的说法,死者的亡魂也会随之落地。如果用木凳架起来,那就可以不算是落地。
把死者的棺材送到山上去之后,葬礼还不算完成,甚至还不到完成一半。接下来,当天下午,民间“俗家和尚”会带着亲属,到河(溪)坝上,在水边超渡亡灵,陆河人称这种法事为“打沙子”。在做这种法事的过程中,民间“俗家和尚”们往往还会边超渡亡灵,边用他们做法事用的钹进行一些类似杂技的表演。例如,把钹放在手指上转动,并边变换身形边将其抛上抛下,再用手指接住等。这种表演往往会吸引许多村里人前来围观。笔者小时候,很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跟着去看这种技艺表演。
到了当天晚上,还会有更为隆重的超渡亡灵仪式,陆河人称这种法事为“做官灯”。旧时,“做官灯”持续的时间相当长,要从当天晚上七八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三四点钟。随着民间“俗家和尚”不停地念叨和跳动,亲属们不时要跪跪拜拜。这场法事做下来,亲属们的腿脚会难受死了。在这个过程中,“俗家和尚”们也会跟当天下午的“打沙子”一样,也会用钹进行一些技艺表演。同时,“俗家和尚”还会按着一种独特的节奏,不停地唱诺,超渡死亡亡灵安息。
办葬事是需要花钱的,而且往往花费会很大,旧时民间就有“赌搏钱死人饭”的说法,意思是说,赌搏赢钱时和死人时花的钱,都是没有深浅的,多少钱都可能会被花掉。尤其是死人时花的钱,跟流水一样,什么都需要钱。按陆河等海陆丰地区的民间风俗:一般死者的亲属对此也比较啥得花钱,往往谓之死者穷困节俭了一世人,最后一程了,要尽量让其走得风光体面一点。因此,这种钱是省不了的,注定无法算计得那么清楚。然而,不是家家都是大财主,不可能谁家都能随便花钱,那占据大多数的穷人,万一家里有人过世的话,要如何才能办得起葬礼呢?临时去借或去卖地卖房?这些都不太现实。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海陆丰地区的传统习俗中,有不少民间互助制度,可以帮助穷人们埋得起人,办得起葬礼。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间互助制度:
旧时,陆河许多村落及姓氏内部会有一种民间约定,比如谁家有人过世了,同村的人会按人头摊派,每人出几斤谷子(也可折价成钱),最后汇集了给主家操办丧事用。因为,旧时陆河民众普遍比较贫苦,如果家里有人过世了的话,可能一时会拿不出那么多钱粮来,导致办不起葬礼。然而,人死为大,葬礼又不能不办。因此,大家就约定俗成,按地域(村落)或姓氏为单位,形成这种民间互助组织。这种民间互助组织,一般也没有什么领导和组织架构,都是由民间约定俗成,大家按惯例行事。这种民间互助组织,现在在陆河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般称其为“老人会”。一旦会内有老人过世,就专门会有人上门去各家收谷子。因为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谁也逃不脱,所以一般来说,农村人大都会加入这种小区域小范围内的民间互助组织。
还有一个地方,也颇能体现陆河民众的互助精神,那就是民间自组织的轮流抬棺制度。在陆河一些村落,旧时有一种互助制度:村里有老人过世了,就以户为单位,每次出四户非其亲属的人家负责免费抬棺(要管饭)。轮到的这四户人家,可以由其自家的男人去抬,也可以出钱请别人去抬。这也是因为旧时陆河民众普遍比较贫苦,大家需要这样互相救济,才能顺利办好丧事。
最后一个方面是:海陆丰的老人过世了,亲友们会纷纷送钱过去,钱多钱少则随送钱者与死者家庭关系的远近和经济能力决定,这种钱海陆丰人称之为“奠仪”。一般来说,与死者较为亲近的亲属或朋友,或多或少都会送一些钱。如果不送,那就证明其自认与死者家的关系不够硬,或平时互相有矛盾,不然都会送的。死者亲属收了钱以后,一般会张榜公布,并记送钱者的姓名和钱数。以后,送钱的人家里如有同类事情,那之前收钱的人就要回送。回送的金额,一般是按原来收到的钱数回送回去。不过也不一定,如果有钱也可以多送;没钱的人也可以少送一些。但不管钱多钱少,一定要回送。不然的话,就会被人指责为不知礼数。这种互送“奠仪”的行为,也体现了海陆丰的民间互助精神,它等于是众亲友凑钱帮死者家属办丧事。
上述海陆丰地区这些民间互助的自治制度,它不知道是起于何时,据了解,起码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海陆丰地区这种民间互助制度,非常有效果,在民间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的存在,证明中国民间历来就有自治互助的优良传统。(QQ:33079930)
幽壹
2013年2月23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