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戽鱼子

(2013-02-20 11:31:24)
标签:

海陆丰

客家

陆河

汕尾

分类: 吾乡吾民

戽鱼子

戽鱼子,是许多客家人少年时代常做的一种趣事,成长在农村的客家人,小时候大多做过这事。戽(读)是一个动词,指的是用戽斗勺水。戽斗是旧时一种取水灌田的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客家人把水塘的水勺干的过程叫做“戽水”。所谓戽鱼子,就是把水塘(或水坑)的水戽干,然后抓里面的鱼。子”,是客家话中一个较为常用的语气助词,常用于许多词语的后面。

说起戽鱼子,方法其实很简单:先截取一段河溪(客家人称为“坑沥”),把上游和下游都用草坯(带草的土坯)堵住,把上游的水引往另一边,不让其往原河(溪)段流去。然后把截取的那段河溪(坑沥)里的水,用工具(桶、盆、瓢等)戽干,然后就可以慢慢地捉里面的鱼了。待把水戽干之后,捉里面的鱼就变得简单了,几如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小孩子戽鱼子,一般很少用戽斗等较为专业的戽水工具,大多是随便从家里找来普通的水桶、脸盆,工具不重要,只要能把水戽干就行了。当水快戽干的时候,就会渐渐地有一些鱼蹦蹦跳跳,场面十分壮观。在小溪里,几个人或翻转石头,或是手掏石洞,沿溪抓那些再也难以漏网的鱼,这其中的乐趣,可想而知。那抓来的鱼,吃起来也格外的香,远非现在单纯从市场上买来的鱼可比。

从前,海陆丰地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很好,天很蓝,水很清澈,河溪(坑沥)里常年都有各种鱼虾。这些鱼虾长得不是很大,都是一些寻常的土鱼土虾,它们并不值钱,大人们一般是不屑于专门放下时间和身段去抓它们的。而我们这些小朋友,就很喜欢干这事了,经常约上三五同伴,一起去小溪里戽鱼子,它成为我们童年中不可磨灭的快乐记忆。

我所在的村子(陆河县河田镇河北石禾町村),位于陆河县城名山火山嶂的山脚下,前面是陆河县城(河田镇)有名的下坝洋(平原),周边河溪(坑沥)纵横,山塘水塘密布,有点“小水乡”的模样。以前自然生态健康,环境卫生良好,所以到处随手一捞,都能抓到一些小鱼小虾。

石禾町村背依高山,左右两边各有一条小溪从山上缓缓流下来,然后再往前流上数百米,径直注入陆河人的母亲河——螺河。这两条小溪,一条叫坑(溪);另一条叫石牯坑(溪)。石牯,客家话中是石头的意思;坑,客家话中是指小溪。石牯坑,就是石头溪的意思。因为这条小溪一路下来,全是石头,水基本上是在石头中穿过,偶尔才会有一些小水坑。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我三哥(堂哥)一起到这条“石牯坑”戽鱼子。那时候,农村孩子平时也没什么娱乐节目,大人家长们平常各有各忙,根本无暇理会我们,所以我们天天都在外面疯玩,自己找乐子。那时候,我和我三哥三天两头就要到这条“石牯坑”去,把其中一段溪流截住,然后戽水捉鱼。那时候,也不知道不能竭泽而渔,需要休养生息,只知道没事可做时,就相约一起去戽鱼子。说来让人感叹的是,那时候的生态环境确实是好,楞是这样三天两头去戽,每次仍然可以抓到一些小鱼小虾。

需要注意的是,戽鱼子是一项十分讲究齐心协力的集体活动,一个人很难完成。因为,它需要有人专门看着上游截流的土坝,不要使它在水的压力下溃坝。另外,还需要多人去戽水。如果一个人戽的话,很难把水戽干。另外,最好还有一些人负责去抓鱼。这样分工合作,做起事来才又快又好。

一般来说,戽鱼子很少有不成功的,大多数时候都能或多或少地捉到一些鱼虾。不过,有时候也会有功亏一篑的事情发生:当水快要戽干时,上游用来堵水的简陋土坝突然崩溃了,积了半天的水流飞泄而下,趁势一下子就收复了全部失地,让你半天的劳动通通化为乌有。这种功败垂成的事,当然会令人感到沮丧,但也无需太过介怀。因为很快又可以卷土重来,重新再戽一次,并不需要费多大力气。

其实孩子们戽鱼子,倒不见得真的是想要抓多少鱼,大多只是在乎其中的过程和乐趣。就算一次戽鱼子下来,没抓到什么鱼,也没什么关系,大家心中仍然十分开心快乐。因为农村平常难得有什么娱乐节目,孩子们更是没什么活动可玩,所以每一次戽鱼子过后,都能让人兴奋好几天,成为久久不息的谈资。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想抓鱼,大家内心还是很期盼能抓多点鱼的,自己亲手抓到的鱼,毕竟不同。(QQ33079930

 

 

幽壹

2013220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木匠
后一篇:担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