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2013-02-01 00:24:49)
标签:
海陆丰客家陆河汕尾 |
分类: 吾乡吾民 |
端午节
源远流长的端午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的屈原大夫而设,如此算来,已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了。陆河人称端午节为“过节”,是陆河的一个大节。端午节的时候,农历年大概过了三分之一。中秋节则大概是三分之二,也是一个大节。这两个节和春节是中华三大传统节日,它们刚好将一年(农历年)分成三段。陆河人过端午节,除了在门口插艾草和洗午时水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习俗。
传说,为了让鱼儿们不毁坏屈原大夫的尸体,聪明的古人发明了裹粽子,并把其投入江水之中,从而把鱼引开。其后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的过端午节形式,主要就是体现在这个裹粽子上。也正因为如此,端午节才会屡被人称之为“粽子节”。
然而,端午节就一定意味着裹粽子吗?我们陆河人对此给出的答案是“不”!因为陆河人过端午,虽然也吃“粽”,但这个“粽”却不是用“裹”,而是用“炊”出来的(炊,一种客家说法,大致跟蒸差不多,例如“炊粄”)。这个“炊”出来的“粽”,叫做“粽粄”(粄,一种客家特色食品),也叫灰水粽,它跟时常见到的粽子完全是两码事。这种灰水粽,有点像年糕,不过是不一样的东西。
灰水粽的作法:在端午临近前一个星期到半个月左右,主妇们会先去山里砍一些陆河人叫布惊树的野生小灌木的带叶树枝。这种树的枝叶,带有一种淡淡的香味。将这些枝叶挑回家之后,先将其晒成八九成干。然后将这些枝叶烧成“地灰(草木灰)”。再小心地将这些布惊灰收集起来,用一块布把布惊灰水滤出来,先用桶储着以候用。这些滤出来的布惊灰水是橙黄橙黄的。
接着,在端午节前一两天,主妇们就要开始“炊粽粄”了。先是用糯米粉加上早前的布惊灰水,把其和成很稀的粄浆,然后再将粄浆放到一个平底不锈钢锅里“炊”上两三个小时,就成为好吃的“粽粄”了。在和粄粉的时候,把握加布惊灰水的量这一步骤很关键。布惊灰水加得少了,会没什么味道,吃之如嚼蜡。但若布惊灰水加得过多了,“炊”成的粽粄则又会变得“很苦”,也不好吃。总之,这个量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行,而这正是到了考查主妇“炊粄”水平高下的时候。一般会“炊粄”的主妇,总是会凭籍多年的经验,比计量单位还精准地加入适当的布惊灰水,从而“炊”出一“床”靓粽粄来(陆河人对粄的计量单位是“床”)。
待粽粄“炊”成之后,将其放凉,就可以食用了。一般“炊”得上好的陆河粽粄,都是颜色橙黄晶亮的,闻一闻,会有一股柔香袭来。吃的时候,要就着白糖或红糖才好吃。上好的陆河粽粄,一般都很柔韧,满带弹劲。因此,一般的刀都很难将其切开切断,非要靠主妇们用丝线一抽一拉把它们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才行。当你把这一小块一小块的粽粄就着糖吃进嘴里时,会觉满嘴生香,咬起来又柔韧耐嚼,十分好吃。另外,它们还清热去毒,绝对是一种好吃的陆河特色食品。
除了吃粽粄之外,陆河还有一些过端午节的习俗也很值得考究。例如传说因“走黄巢”而起的“做朝”与“做昼”的争端。所谓“走黄巢”,指的是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一次农民起义。客家人的祖先,传说源起于中原地带,且大多是古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后因躲避黄巢等历次农民起义引发的战乱而一路南迁,最终定居于粤赣闽三省交汇的这块广阔地区。陆河也属这块客家核心区域的范畴。
而“做朝”和“做昼”,指的是端午节当天,是以吃早饭为主,还是以吃午饭为主。几百年来,陆河人过端午节分成两种:一部分人“做朝”,即以吃早饭为主,当天早上,天蒙蒙的就起来,煮许多好菜,早饭十分隆重,而午饭和晚饭则随便将就一下;另一部分人“做昼”,早饭和晚饭随便将就一下,而午饭则煮许多好菜,十分隆重。
多少年来,这两种习俗不仅各自一代传一代,而且一直在互相“指斥”对方:“做朝”的人说“做昼”的人的祖先“怕死”,黄巢的军队还远远的没来到,就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地跑掉了;而“做昼”的人则说“做朝”的人的祖先“死吃(贪吃)”,说黄巢的军队都杀到眼前了,还只顾着吃,是要吃不要命。双方各执一词,都说得有一定道理。因此,这种习俗之争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总的来说,陆河人过端午节,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QQ:33079930)
幽壹
2013年2月1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