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武术
(2013-01-31 02:10:28)
标签:
海陆丰客家陆河汕尾 |
分类: 吾乡吾民 |
民间武术
自古以来,海陆丰地区的民众就有极其浓厚的尚武之风,由是,海陆丰人也以坚毅、勇敢、敢闯敢拼的特性名扬四海。在这种地域特性的背后,旧时海陆丰地区民间习武之风十分盛行。据香港蔡恵进先生搜集整理的材料显示,流传于海陆丰的武术主要有少林派、峨嵋派与武当派传承下来的武术,种类繁多,而且派内分派分家,各种大大小小的分门支派很多,十分庞杂。
据说,海陆丰民间这种习武风俗,大概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它往往以姓氏为单位,再佐以地域,从而形成一地一姓以一种武术闻名四乡八里的景象。例如,某村某姓以拳术出名;某村某姓则以腿脚扬名;还有的以棍术或刀法闻名。
陆河自古就是海陆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自然也毫不例外地源承海陆丰古俗,旧时民间同样习武成风。陆河民间,旧时戏称这种民间武术为“三步突”,其中“突”在客家话中是“推”的意思。“三步推”其实是海陆丰罗山拳的武术套路之一,该拳源自福建南少林。
旧时,海陆丰民间练习武术有多盛行呢?直到在上世纪80年代末,笔者所在的村庄(陆河县河田镇火山下罗氏),族长们还专程从外地请来拳师,在村中的祠堂(河田镇下坝祠)里免费教习本村同姓青年人拳术,费用全部由宗族组织承担。那时候,村里的青少年们白天去上学或做工,晚上到祠堂里跟拳师学武术。
每天晚上,从祠堂里传出的“哼哼哈唏”的练拳声,大老远都可以听到。当时那种全村青年挤在祠堂门口的禾町上,集体学拳,全民练武的壮观场景,笔者至今仍记忆犹新。记得族长们那时候同青年人说,后生人一定要好好练习,不要偷懒,而且要记住一点,练习武术不是为了欺负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族人不受外人和歹人欺负。
2013年1月17日,我村(陆河县河田镇石禾町村罗氏)祠堂重光,已于三四百年前外迁至海陆丰黄羌镇的同宗后裔,也组织了一个数十人的代表团回来参加。当晚,该代表团好几个人(老中青都有),就先后在祠堂门前表演了祖传的海陆丰传统武术,一个个都使得有板有眼。显然,这些宗亲至今仍有在教习和传承海陆丰传统武术。陆河近十几二十年以来,则随着社人的变迁,绝大多数村庄和姓氏已没有再教习和传承传统武术了。
旧时,海陆丰民间为什么会这么盛行习武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海陆丰身处粤东沿海要塞,是连通闽台粤港的重要节点,明清都在海陆丰碣石镇设立“卫城”(一种军事组织,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军区),可指挥惠东县平海、海丰县捷胜、甲子(今陆丰市辖)、惠来县靖海、潮阳县海门和达濠营寨的驻防军队,所以历来是粤东战略要地。因此,海陆丰也屡受倭寇、海盗等侵袭,逼使当地民众必须习武自卫;二是因为海陆丰地区旧时山多林密,所以历来都有不少揭竿而起的绿林盗匪,治安向来不好,民众为防盗匪,也必须勤加练武;三是海陆丰地区,民间自古就有大规模械斗的传统,有时候各姓氏和区域的民众互相打斗得十分厉害,也促使民众必须人人(男丁)练武。基于上述种种原因,迫使海陆丰民众必须依靠勤练武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家人和族人不受外人的侵袭。
如果哪一家哪一姓不好好练武,那就随时可能面临家破人亡族灭的境地。险恶的环境,残酷的现实,迫使旧时的海陆丰民众不得不苦练武术,而且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一起练。可以说,这完全是一种生存需要。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所以旧时海陆丰民间练武成风,可以说是“乡乡现棍棒影;村村闻拳脚声”。另外,海陆丰民间练武,自古就只有男丁练习,而绝无女子去学的。传统上,女孩子是绝不被允许练武的。这些打打杀杀的事,海陆丰男子认为是自己的天然责任:哪怕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家中老幼妇孺的安全。
因为旧时海陆丰人习武,不是为了争勇斗狠,更不是为了打家劫舍,而完全是为了保家守土,所以他们平时还是照常耕作,只是在农闲之余,才会聚集在一起习武。其所学的武术,大多也只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较为寻常的拳脚功夫,纯为强身健体之用。
尽管自古民间习武成风,但海陆丰地区古时候并没有出过武状元,武举人倒是出过一些。现在,陆河一些地方(如被评为“广东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的陆河县水唇镇墩子寨),还保留有武举人日常的练武石。这些练武石样子像个石锁,十分沉重,寻常人根本无法将其举起来。可见,这些武举人还是有一套的。
旧时海陆丰民间这种习武成风的风俗,对于海陆丰人性格的养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种同姓同地域的人抱团习武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海陆丰人勇毅、敢拼和讲团结重义气的地域性格。(QQ:33079930)
幽壹
2013年1月31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