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捡柴

(2013-01-30 00:57:42)
标签:

海陆丰

客家

陆河

汕尾

分类: 吾乡吾民

捡柴
 

这里说的柴,指的是草本植物,说是捡,其实是去割,这些都是陆河客家话的说法。至于木头的柴火,陆河人一般不会说是去捡柴,而是直接说去砍柴或劈柴等。捡柴,就是到山上去,把一些草本植物割倒,然后或是在山上晒干了再挑回家(这样会轻便很多);或是直接就挑回家(这样就很重),用它来做柴草,是家里的主要燃料。

旧时,地处粤东的陆河,不像现在有煤气(天然气、石油气),那时候煤十分稀缺,而且价格昂贵,一般人根本烧不起。因此,人们每天三餐及烧开水、洗澡水等,都是靠柴草来做燃料,其中大多就是这些草本植物。因为树木的成长期比较长,所以一旦砍伐了,就要较长时间来恢复,而草本植物一岁一枯荣,每年割完次年又会生长起来,怎么割也割不尽,所以柴草成为陆河人理想的燃料。

那时候,陆河人家家都有一个用泥砖沏成的“灶风(炉子)”或“风炉”,一般这种炉子是连体的:前面一个大的,用来放大铁锅;后面一个小的,用来放小铁锅。前面大的铁锅用来炒菜等(火比较大),后面的小铁锅则用来烧热水(余火)。炉子前面放一条宽石板,用来挡住从炉口掉出来的余火和灰。炉子后面则有一条烟囱,直通屋顶,把炉子的烟排出去。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炊烟了。这种炉子烧起来,火很大很猛,再配上大铁锅,烧出来的饭菜香喷喷的,十分可口。

说起捡柴,陆河人割的主要是两种柴草:一种叫黄毛草(客家话叫法,学名叫狗尾巴草);另一种叫鲁枝(客家话叫法,学名叫铁芒萁)。捡柴的时节,主要是在秋冬两季,但农人们往往从夏季末就陆续开始了。至于春季,乃是万物复苏,野草初生的季节,所以不会有人去山上割柴。因此,每年在春节之前,农人们会捡多一些柴草,放在家中专门的柴草房内,以备来年春季(尤其是雨季)的不时之需。

割柴,也是有一些讲究的,例如:为了防止黄蜂蛰人和毒蛇咬人,割柴草的人到了地头以后,往往会先用挑杠猛敲草丛,看有没有黄蜂飞出或毒蛇钻出,待发现没危险了,才放心地开始割。另外,割柴要就着山势从下往上割,而不能从上往下割,因为这样才顺当,割起来才快。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和村里的叔婆伯母们去村后的山上(火山嶂)捡柴。她们最远的时候,是上到距离山顶仅一步之遥的火山嶂白石崖下面割柴,那可是一座海拨七八百米的山啊。笔者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曾和几个小伙伴去那里挑过柴草。尽管挑得很少,父母只是让我们体验一下,所以只是意思意思而己,但是我们已经感到非常吃力,一路停停放放,很艰难地才挑回家,到家后已累得说不出话了。也不知道母亲她们每天挑一大担柴草,究竟是怎么挑下山来的。

村里人去山上捡柴,去的时候往往三五成群,都是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但是上到山上之后,就不能再聚在一起割,而要分开区域,各自行动了。于是,大家看准山势,各据一角,独自挥镰,都在默默地割着。空旷的山谷,或陡峭的山坡,都有她们劳作的身影。除了偶尔有鸟儿的鸣叫之外,偌大的山上,往往再也听不到一丝其它的声音。割柴草的人,只听到镰刀割柴草的“沙沙沙”声。客家妇女胆子还是比较大的,换作一般胆小的人,根本不敢独自在山上割柴草,早就吓趴了。

至于河田墟镇上的人们,因为属城镇居民,家里没分得有山,所以没地方捡柴,而且他们往往有“工作(单位)”,平常也没时间去捡柴。因此,这些人家就必须依靠买柴草来解决家里的燃料问题。加上墟镇上的一些单位、店铺(饭馆),也都要靠买柴草来解决燃料问题。此外,还有墟镇周边的一些砖窑,也需要购买大量的柴草。

由此,使河田墟镇周边的一些村落,许多乡人可以凭籍卖柴草换回一些钱,成为其一家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例如我外婆所在的村子,以前就有许多人以靠卖柴草为生。该村叫甘坪上屋村,在陆河名山火山嶂的山坡上,距离河田镇(现在是陆河县城)相对比较近,大约十来里山路吧。每逢河田镇墟日,该村的村民们就会挑上早已准备好的柴草,到河田镇墟市(镇上)沿街叫卖。外婆、舅舅、母亲、小姨等人,以前都曾做过这事,老河田墟的每条街巷和店铺,他(她)们都十分熟悉。

80年代以前,陆河有些村庄还会在自家村后的山上设立“禁山”,这是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村规民约。“禁山”一般是设在易滑坡、近村落的地方,明确规定,禁止乡人去这些地方割柴草。如果乡人不遵乡规民约的禁令,擅自去“禁山”割柴草,被抓住的话,要被收缴镰刀、挑杠、绳索,甚至还要被罚款。

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瓶装天然气在陆河迅速普及,上山捡柴的人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少,及至后来绝大部分人都已不再上山捡柴(割柴草)。这一现象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以前,政府每年还要宣传封山育林,现在任人上山去割柴草也没什么人去割了,由此带来陆河绿化率的大幅提升,后高达百分之八十几,成为广东有名的绿色生态县。

如果人们日常仍是依靠柴草作为主要燃料的话,那任凭你怎么宣传,人们也一样要上山去割柴草,才不管你什么水土流失呢。因为这是生存条件所迫,当地人们为了生存下去,就必然要这样做。可见,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破坏环境的事才会自然而然地戛然而止。(QQ33079930

 

 

幽壹

2013130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